正當莎車叛亂之際,鄭吉的屯田部隊遭到空前的壓力。
為了加強守備,鄭吉將渠犁的屯田部隊全部調往交河城。匈奴派出兩萬兩千名騎兵發動進攻,城內守軍隻有一千五百人,兵力相差懸殊。鄭吉又從諸國征調七千人支援交河城,但人數上仍然居於劣勢,形勢十分不利。鄭吉上疏漢宣帝,請求增派屯田部隊。
漢宣帝命令常惠率領張掖、酒泉的騎兵部隊,前往解救鄭吉之圍。第二年(前64),常惠率軍北進一千餘裏,抵達車師。匈奴得知漢帝國生力軍來援,不敢戀戰,遂解圍而去。由於交河城離屯墾區犁渠的距離有一千裏,宣帝下詔放棄交河城。鄭吉撤退後,匈奴重新占領交河城。
匈奴人奪回車師,不過這是回光返照罷了。西域絕大多數國家已經臣服於漢帝國,匈奴隻能控製車師等少數幾個地方,其勢力被驅逐出西域隻是時間問題。
四年後,神爵二年(前60),匈奴新上台的握衍朐鞮單於與實力派首領日逐王矛盾重重,勢不兩立。日逐王經深思熟慮後,決定向漢帝國投降。他派人前往犁渠,與鄭吉取得聯係。鄭吉馬上征調渠犁、龜茲等國的軍隊五萬人,前往匈奴邊境線迎接日逐王。
日逐王率本部共計一萬二千人向鄭吉投誠,包括十二名匈奴小王與將領。日逐王的投降令匈奴單於震驚,單於派出大軍企圖殲滅日逐王的部隊,但鄭吉已經搶先一步接應。麵對鄭吉的五萬大軍,匈奴單於望而卻步,隻能坐視日逐王遠去。
日逐王投降後,鄭吉再次出兵占領交河城,車師王懾於兵威,終於選擇歸附中國。至此,匈奴在西域的勢力被驅逐一空。
鄭吉擊破車師,降服日逐王,威震西域。至此,“斷匈奴右臂”的計劃完美收官。這個計劃構想始於張騫,而成於鄭吉。漢帝國設立西域都護府,鄭吉在西域所開拓的偉大事業,使他當之無愧地成為第一任西域都護。
宣帝時代,漢帝國對外經略戰無不勝,其中最大的一場戰爭,便是爆發於公元前61年至前60年的西羌戰爭。
羌是一個大族,又稱為“西羌”或“氐羌”,部落繁多,主要分布在漢帝國的西部與西南部。羌部落又稱為“種”,部落首領稱為“豪”,其中最強大的一支,是分布於青藏高原上的先零羌。元康四年(前62),漢宣帝派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出使西羌。先零羌的酋豪請求返回湟水流域,義渠安國答應羌人的請求。
羌人的行動非常迅速,大批大批地渡過湟水,如潮水般地湧入漢帝國的西部。羌人雖分布極廣,卻部落眾多,一直是一盤散沙。然而這次不同,在先零羌酋豪的主持下,二百多個羌部落空前團結,做了三個方麵的努力:第一,化解曆史上各部落間的仇恨;第二,互相交換人質;第三,結為同盟,並訂下誓言。
漢宣帝注意到羌人的反常之舉,召來老將趙充國詢問。熟悉邊事的趙充國一針見血地指出,匈奴一直煽動羌人進攻河西走廊,羌人解仇結盟,一定與匈奴有關。趙充國的推測是正確的,不久後,有消息傳來,羌人秘密派使節到匈奴,密謀進攻鄯善與敦煌。
針對羌人的密謀,趙充國提出兩個建議:第一,派人前去與羌人談判,設法瓦解其同盟,和平解決事端;第二,儲備三百萬斛的糧食,隻有充分備戰,羌人才不致輕舉妄動。可惜的是,朝廷所用非人,仍然派義渠安國前往羌地,此公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非但未與羌人和解,反而大開殺戒。義渠安國的魯莽導致漢羌戰爭爆發,而此時邊疆的糧食儲備不到二十萬斛,與趙充國提出的三百萬斛相差甚多。
事到如今,漢宣帝不得不采取武力手段解決。誰能擔任西征統帥呢?老將趙充國已經七十五歲,他毛遂自薦:“若要帶兵出征西羌,沒有比我更合適的人。”這句話,充滿“舍我其誰”的英雄氣概。趙充國乃是漢軍之名將,早在武帝時代便多次出征匈奴,以英勇無畏著稱。如今他年邁力衰,猶然一腔熱忱,漢宣帝豈能不感動呢,遂任命他為西征軍統帥,率軍開赴前線。
趙充國率一萬名騎兵西渡黃河,抵達西域都護府。遠征軍來得正是時候,西域都護府正遭先零羌猛烈攻擊。趙充國下令堅壁清野,固守城池,以亂箭擊退羌人騎兵。
都護府監獄關押著一名囚犯,名叫雕庫,是羌人罕、開部落首領的弟弟。當時罕、開兩個部落尚未叛亂,趙充國認為雕庫無罪,下令釋放,並讓他轉告本部落,不要追隨先零羌起事,否則是自取滅亡。
趙充國對形勢的判斷是,羌人部落雖然解仇結盟,聯盟並非鐵板一塊。漢軍的對手,主要是實力最強的先零羌,對其他部落必須要采用分化瓦解的手段。倘若不分別對待,會把所有羌人拖入戰爭,那就永無寧日。不戰而屈人之兵,是老將軍的戰略原則。他按兵不動,對罕、開等部落展開外交攻勢,但這一戰略,引起帝國高層的強烈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