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 勇士們的表演舞台(3 / 3)

酒泉太守辛武賢認為罕、開部落與先零羌關係密切,應該全力進攻,以剪除先零羌之羽翼。辛武賢的意見得到朝中大臣的一致認同,連皇帝本人對趙充國按兵不動的做法也相當不滿。漢宣帝寫信批評道:“如今戰爭爆發,馬匹車輛萬裏轉輸,致使天下百姓煩憂,將軍不考慮政府的難處,統率萬人之眾,卻不積極進擊……戰爭的消耗巨大,將軍卻不念此,準備將這場戰爭拖延數年之久。要是打仗這麼輕鬆,誰不樂意當將軍呢?”

趙充國回複道:“罕、開兩個部落,雖與先零羌關係緊密,然而並未正式叛亂。陛下將首惡先零羌放在一旁,反倒要攻擊罕、開部落,豈不是釋有罪、誅無辜嗎?”他認為隻要擊破先零羌,罕、開部落可不戰而降。

趙充國運氣很好,他遇上千載難逢的明君。漢宣帝對老將軍的意見極其重視,下詔停止對罕、開部落的攻擊,集中力量打擊先零羌。

先零羌圍攻西部都護府失敗後,數番挑戰,趙充國置之不理,堅壁清野。先零羌久戰無功,士氣低落,趙充國抓住機會,發動突襲,先零羌被打個措手不及,奪路而逃,慌忙向湟水的對岸撤退。趙充國命令軍隊不緊不慢跟著,部將大惑不解,不是應該快馬疾鞭追殺嗎?老將軍笑道:“窮寇不可逼得太急。我們慢慢進逼,他們就會頭也不回地逃竄,要是逼得太急,困獸也會拚死相鬥。”

果然,先零羌人爭先恐後渡河,亂成一團,被擠下水淹死者達數百人,另有五百餘人來不及渡河,成了階下囚。先零羌此役損失千餘人,更要命的是,損失牛、羊、馬等牲畜十餘萬頭,車輛達四千輛。

漢軍渡河西進,進入罕羌的地盤。趙充國嚴令禁止士兵放火焚燒村落,也不準在田裏割草放牧。罕羌見漢軍秋毫無犯,心中感激,首領靡忘親自前來歸順,並承諾撤離湟水穀地。罕羌退出與先零羌的同盟,趙充國兵不血刃,便瓦解了先零羌最重要的盟友。

在漢軍的逼迫下,先零羌被迫退入貧瘠的山區。進入深秋後,缺衣少食,大量羌人向漢軍投降。僅幾個月,趙充國已收容先零羌一萬多人。他估計先零羌內部已經矛盾重重,便給皇帝寫了一折奏章,請求將騎兵撤走,隻留下屯墾部隊,打算長期待下去,坐等先零羌的崩潰。

趙充國要以和平手段解決羌亂,朝中大臣都希望能以武力早日解決。對此,趙充國在奏章中分析說:“民族之間的問題非常微妙,失之毫厘,差以千裏,先零羌固然不足為慮,但如果不妥善處理,反叛蔓延到其他部落,到時縱然有智慧超群的英雄,也無能為力……羌人習性悍勇無比,容易用計謀瓦解,難以用重兵粉碎。《孫子兵法》雲:百戰而百勝,非善之善者也;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高明的將領擊敗敵人,並不損傷自己的實力,以謀略取勝為上策,力戰取勝隻是下策。”

宣帝從善如流,堪稱千古楷模。他沒有輕易否決趙充國的建議,再次致書:“依將軍的計劃,羌虜幾時可以誅滅?戰爭何時可以結束?”

趙充國再奏:“先零羌的精銳部隊,剩下的不過七八千人罷了。因為沒有肥沃的土地,先零部落隻得分散在各個山區,忍饑挨餓,前來歸附投降者絡繹不絕。老臣認為,先零羌的覆滅,最遲在明天春季。”

漢宣帝認可趙充國的分析,然而,他又不能忽視其他將領的要求。辛武賢等人堅決主張速戰速決,力主出擊,否則兵力集中於青藏高原,河西走廊的防禦將長時間空虛。這聽起來也有道理,宣帝幹脆雙管齊下:趙充國的部隊繼續留守湟水穀地屯墾;強弩將軍許延壽、破羌將軍辛武賢、中郎將趙卬,兵分三路,進擊先零羌。

漢軍勢如破竹,許延壽兵團降服先零羌四千人,辛武賢兵團斬俘兩千人,中郎將趙卬斬俘兩千多人。而靜守在湟水地區進行屯田的趙充國兵團,不動一刀一槍,自動跑上門投降的羌人達五千之多。事實證明,趙充國以和平手段降服先零羌是卓有成效的。漢宣帝於是召回許延壽、辛武賢、趙卬,隻留下趙充國的屯墾兵團。

趙充國以守代攻,派出歸降的羌人前往先零部落,極力勸降,對先零羌的瓦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二年(前60)五月,前來投降的先零羌人已達三萬之多,負隅頑抗者僅剩四千餘人。趙充國將戰爭掃尾工作交給歸降的罕羌部落,罕羌酋豪靡忘不負所望,收降剩餘的四千人。至此,羌亂得以平息。

平羌之役,乃是趙充國軍旅生涯的代表作。這場戰爭,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軍事原則的典範。正由於趙充國采取分化瓦解敵人陣營的高明政策,最後使得羌亂局限於一個很小的範圍,以最小的代價迅速平息了一場邊疆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