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畢加索遷居到巴黎蒙馬特爾山附近的一棟房屋。這座房子的頂層與地麵平行,人們必須穿過甲板、沿著黑暗的樓梯與過道走下去才能進入房間。遠遠看去,它就像一條停泊在塞納河上的洗衣船,畢加索和他的朋友們便把它稱為“洗衣船大樓”。然而,就在這棟破舊不堪的房子裏,畢加索經曆了“粉紅色的奇遇”。從此,他的生活和創作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那是一個炎熱的夏日下午,晴朗的天空突然間烏雲密布,雷聲轟鳴。不一會兒,豆大的雨點劈哩叭啦地砸下來,整個世界被一片雨水和霧氣所籠罩著。正在畫室作畫的畢加索看到窗外有一隻小貓被雨水衝得暈頭轉向,蜷成一團伏在地上瑟瑟發抖。畢加索不忍心看見小貓被困在大雨裏,於是放下手中的畫筆,衝進雨中,把可憐的小家夥抱在懷裏。
正當畢加索把小貓抱到門廊裏時,他聽到了一個溫柔而清脆的聲音:“這隻小貓真可愛!”
畢加索循聲望去,他看見了一個美麗的姑娘,她渾身被淋得濕透,緊貼在身上的衣服勾勒出迷人的曲線,一雙大眼睛亮得令人窒息。
畢加索被這位姑娘的美貌驚呆了,很快,他做出了令姑娘心動的反應:他把小貓塞在她的懷裏。
畢加索黑亮的眼睛和執拗的神情吸引了姑娘,畢加索請姑娘去他的畫室小坐。她答應了他的邀請,來到他的畫室小坐。很快,畢加索內心熾熱的火焰,像無法抗拒的磁石一樣,使他們倆越走越近,這位姑娘就是費爾南多·奧利維埃——畢加索的第一位情人。
費爾南多出生於工人家庭,她善於料理家務,從來不因畢加索的貧困和他的一大堆窮朋友的喧鬧而抱怨責怪。
費爾南多的天生麗質和寬厚、開朗的性格,使畢加索忘記了許多生活的煩憂。在她麵前,畢加索的詩人氣質和孩子氣得到充分的舒展,他的創作風格也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在這段時期內,他的關注點同樣是立足於表現社會底層的窮人生活,但是畫麵上憂鬱濃重的藍色逐漸減少,增加了亮麗的粉紅色和玫瑰色,使整個色調由沉重轉向柔和。此外,人物形象的處理也更加到位。後來,人們把畢加索的這一段創作時段稱為“粉紅色時期”。
愛情的力量使畢加索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那一抹一抹明麗的粉紅色就像黎明時分的曙光,預示著即將升起光芒萬丈的太陽。他的創作熱情也日漸高漲。
1904年底,畢加索結識了一位終生的摯友——法國現代文學的先驅阿波利奈爾。
畢加索和阿波利奈爾在第一次見麵時,就被對方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思想見地深深吸引,並不由自主地對對方專攻的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幾天後,阿波利奈爾為畢加索寫了平生第一篇藝術評論。從此,他成為理解和支持畢加索藝術創作的忠實朋友。
1905年秋季的一天,畢加索來到畫商克洛維斯薩戈家裏,因為有人來看他的一幅畫——《挎花籃的青年少女》。
一進門畢加索就看見一對男女坐在客廳裏,男人的頭發謝了頂,戴著一幅金邊眼鏡,而女子身材較矮,體格健壯,一雙眼睛炯炯有神,整個麵部看起來柔和動人。原來,這是斯坦因姐弟蓋圖德·斯坦因和列奧·斯坦因。
憑著多年的人物畫像經驗,畢加索對蓋圖德的外貌很感興趣。
在列奧的再三勸說下,蓋圖德終於答應原封不動地買下這幅作品,並將它掛在自己的臥室裏。而畢加索也如願以償地邀請到她作自己的模特兒。
蓋圖德來到“洗衣船大樓”的畫室裏,她上下打量著這個破舊而擁擠的居所,沒有發出任何評論,隻是安靜地坐在凳子上,聰慧的目光凝視著正在認真做準備的畢加索。
畢加索的黑眼睛注視著蓋圖德,畫筆在畫布上迅速地塗抹,不一會兒,蓋圖德真切動人的神態在畫板上若隱若現。特地趕來觀看的朋友們紛紛拍手叫絕。
畢加索看看蓋圖德,又看看畫像,沉思了一會兒,然後搖頭說:“不行。”
就這樣,畢加索把這件事擱置起來,他不再請蓋圖德來畫室,而是徑直去了西班牙,一去就是幾個月。
1906年秋天,畢加索從西班牙回到巴黎。一天,他突然靈感迸發,他沒有叫蓋圖德,隻是一個人靜靜地呆在畫室裏,很快地把畫像畫好。顧不上其他,畢加索就去了蓋圖德家。
畢加索把畫像送給蓋圖德,蓋圖德仔細地看著,她心中又驚又喜,激動得要流淚。通過這幅肖像,她感覺畢加索好像洞察到了她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角落,又好像抓住了她人格中最根本的品質。
蓋圖德萬分感激地收下了這幅與自己神似的肖像畫,她那驚訝和滿意的表情讓畢加索大感欣慰。而旁人卻感到大惑不解,他們認為這幅畫中的人物像臉譜一樣僵硬,神情不活潑,與蓋圖德沒有任何相似之處。
這幅肖像畫在蓋圖德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蓋圖德一生都珍藏著這幅寶貴的肖像畫,也珍惜著與畢加索之間知己般的友情。到後來,越來越多的人都認為這幅肖像與蓋圖德神形合一,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人們把它稱為“畢加索的蒙娜麗莎”。可見地位之高,藝術表達之到位。
首創立體主義畫風
在畢加索19歲時,便不顧父母的反對離開家鄉,離開生他養他的土地,去了巴黎。此時,正是世紀更替之時,舊世紀的塵埃被拂去,新世紀的曙光剛剛來臨。
麵對這個嶄新的世紀,人類是何等的精神振奮、歡欣鼓舞啊!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電力的應用、愛迪生的發明等,這些彌足珍貴的發現和創造,把全人類引進了一條重新認識世界、重新認識自己的光明大道。康德、尼采、笛卡爾、弗洛依德,這些擲地有聲的名字,連同他們閃光發亮的思想,也震動著人類思維之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