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個近乎荒謬的故事,至少給我們提出了三個思考。

思考一:為什麼“不拉馬的士兵”一直存在?

思考二:為什麼原來的軍官和士兵都沒有發現?

思考三:為什麼隻有新軍官才能發現這種情況?

我們不難發現問題的症結:

其一,問題之所以長期存在,是因為大家對某種製度或某種做法過於依賴已習慣成自然,缺乏客觀條件發生改變後的敏銳把握,而且彼此的利益是一體的,每個人都想保住自己的利益,自然就會揭發他人;

其二,之所以此前的軍官和士兵都未發現,實質上是暴露出了在效率低下的體製下,他們的工作責任心已存在相當大的問題,因為不排除有人知道這個士兵的多餘(事實上都是知道的),但考慮到方方麵麵的關係,他們不想指出來,因為他們每個人也都有彼此的把柄;

其三,新來的軍官一下就能發現問題,並不是他的能力有多強,而是他剛加入這個組織,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和直麵問題的勇氣,初始時保持著獨立的思考和判斷。

機構的膨脹極其緩慢的反應效率和無謂的浪費,由此可見一斑。但是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名新軍官待的時間長了以後,他也會傾向於像“不拉馬的士兵”一樣,變成“官僚主義”現象中的一員。

帕金森的派生定律

派生定律一:

冗員增加原理:官員的數量增加與工作量的大小並無關係,而是由這樣的兩個源動因造成的。第一,每一個官員都希望增加部屬而不是對手;第二,官員們彼此為對方製造工作,互相掩護,但工作又都是可有可無的,就像拉馬的士兵。

派生定律二:

中間派決定原理:為了爭取中間派的支持,增加自己在組織中的支持率(選票),雙方會頗費心機地進行爭取,特別是在雙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所以,不是競爭對手而是中間派成了主角。對決定的內容不十分清楚的人、意誌薄弱的人、耳朵不大靈光的人,他們都是“最佳中間派”,也就成了組織中真正“重要”的人,成為一種無比諷刺的現象。

派生定律三:

雞毛蒜皮定律:大部分的官員由不懂得百萬元、千萬元而隻懂得千元的人組成,以至於討論各種財政議案所耗費的時間與涉及的金額呈反比,即,涉及的金額越大,討論的時間越短,反之時間則越長。雞毛蒜皮的事情則花費很多的時間,最重要的事情反而得不到充分的討論。

派生定律四:

辦公場所的豪華程度與機關的事業和效率呈反比:事業處於成長期的機關,一般沒有足夠的興趣和時間來設計完美無缺的總部。所以,“設計完美乃是凋零的象征”“完美就是結局,結局就是死亡”。這兩句話的確是真理。

派生定律五:

雞尾酒會公式:會議與雞尾酒會(飯局)同在。把會場從左到右分為A—F段,從進門處到最遠端分為1—8段,則可劃分出48個區域;在假定酒會開始的時間為H,且最後一名客人離開的時間是最初一名客人進場後2小時20分鍾,則重要人物都會在H+75至H+90的時間在Ebr7區域集合,最重要的人物自然會在其中。

這樣一個近乎荒謬的故事,至少給我們提出了三個思考。

思考一:為什麼“不拉馬的士兵”一直存在?

思考二:為什麼原來的軍官和士兵都沒有發現?

思考三:為什麼隻有新軍官才能發現這種情況?

我們不難發現問題的症結:

其一,問題之所以長期存在,是因為大家對某種製度或某種做法過於依賴已習慣成自然,缺乏客觀條件發生改變後的敏銳把握,而且彼此的利益是一體的,每個人都想保住自己的利益,自然就會揭發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