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之所以此前的軍官和士兵都未發現,實質上是暴露出了在效率低下的體製下,他們的工作責任心已存在相當大的問題,因為不排除有人知道這個士兵的多餘(事實上都是知道的),但考慮到方方麵麵的關係,他們不想指出來,因為他們每個人也都有彼此的把柄;

其三,新來的軍官一下就能發現問題,並不是他的能力有多強,而是他剛加入這個組織,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和直麵問題的勇氣,初始時保持著獨立的思考和判斷。

機構的膨脹極其緩慢的反應效率和無謂的浪費,由此可見一斑。但是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名新軍官待的時間長了以後,他也會傾向於像“不拉馬的士兵”一樣,變成“官僚主義”現象中的一員。

帕金森的派生定律

派生定律一:

冗員增加原理:官員的數量增加與工作量的大小並無關係,而是由這樣的兩個源動因造成的。第一,每一個官員都希望增加部屬而不是對手;第二,官員們彼此為對方製造工作,互相掩護,但工作又都是可有可無的,就像拉馬的士兵。

派生定律二:

中間派決定原理:為了爭取中間派的支持,增加自己在組織中的支持率(選票),雙方會頗費心機地進行爭取,特別是在雙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所以,不是競爭對手而是中間派成了主角。對決定的內容不十分清楚的人、意誌薄弱的人、耳朵不大靈光的人,他們都是“最佳中間派”,也就成了組織中真正“重要”的人,成為一種無比諷刺的現象。

派生定律三:

雞毛蒜皮定律:大部分的官員由不懂得百萬元、千萬元而隻懂得千元的人組成,以至於討論各種財政議案所耗費的時間與涉及的金額呈反比,即,涉及的金額越大,討論的時間越短,反之時間則越長。雞毛蒜皮的事情則花費很多的時間,最重要的事情反而得不到充分的討論。

派生定律四:

辦公場所的豪華程度與機關的事業和效率呈反比:事業處於成長期的機關,一般沒有足夠的興趣和時間來設計完美無缺的總部。所以,“設計完美乃是凋零的象征”“完美就是結局,結局就是死亡”。這兩句話的確是真理。

派生定律五:

雞尾酒會公式:會議與雞尾酒會(飯局)同在。把會場從左到右分為A—F段,從進門處到最遠端分為1—8段,則可劃分出48個區域;在假定酒會開始的時間為H,且最後一名客人離開的時間是最初一名客人進場後2小時20分鍾,則重要人物都會在H+75至H+90的時間在Ebr7區域集合,最重要的人物自然會在其中。

派生定律六:

嫉妒症(分三個階段):在嫉妒症流行的組織裏,高級主管辛苦而又遲鈍,中層幹部鉤心而又鬥角,底層人員則垂頭喪氣而且不務正業。

第一階段,出現了既無能又喜好嫉妒的人物,即他患上了“庸妒症”(平庸而嫉妒);

第二階段,這些庸妒症患者很不幸地進入或者原本就在高層,盡一切可能的手段排斥那些比自己強的人,拒絕提升能力強的人,與他們展開了一場“愚蠢比賽”;

第三階段,組織仿佛被噴上了一層DDT(敵敵威),凡是有才智者,一概不得入內,組織病入膏肓,此時已經無藥可救了,麵臨死亡或重建。

派生定律七:

退休混亂(50歲現象):一般退休的年齡是R,在前3年(R-3)人的精力會開始減退;問題則在於如何挑選合適的接替者,工作表現越優秀,任職時間越長,就越難尋找到合適的接替者,而在位者總會設法阻止職位較低的人接近自己的職位,以至於不得不延長他自己的退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