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當排頭兵,平定“山寇”
至正十六年(1356)十月,劉基準備回趟老家——南田。你也許會問,在這種節骨眼上,劉基這是唱的哪一出啊?其實,這次回歸南田,絕非純粹意義上的探親,劉基是打著探親的幌子,準備偵查一下“山寇”的情況,所以,他做起了排頭兵,想搞到第一手資料,為未來的軍事行動提供更多的決策依據。
在溫處閩一帶最有實力的“山寇”是吳成七,他的根據地就在劉基老家附近,為了搞清楚吳成七的情況,劉基做足了功課,所以便有了這次探親之舉。
吳成七,浙江省文成縣黃坦人。幼居吳莊(屬今文成金爐鄉),後入贅新涼堂毛家,從事家耕,兼販私鹽。他身高七尺,虎背熊腰,豹頭獅眼,力大如牛,曾拜師水雲寺和尚學藝,十八般兵器,件件精通。他為人剛勇仗義,好打抱不平,廣交四方豪傑,在民間有很高的威望。收服了周圍七個山寨後,在龔宅建了府堂,自稱吳王,起兵反元。
毫無疑問,若想啃下吳成七這塊硬骨頭,是要費一番工夫的。
細細算來,劉基已經有五年沒有回過家了,這次雖然是帶著任務返鄉,但依舊讓他百感交集,感慨萬千。雖然家鄉的風景依舊,但已經物是人非,讓劉基一度魂牽夢繞的家鄉竟然已經是斷壁殘垣,田園荒蕪,淒涼無比,給人一種滄桑之感。自己雖然是一介書生,在這亂世不得不行兵戈之事,卻保不了家鄉的太平,這讓劉基心裏非常難過。
回到家中,左鄰右舍依舊非常熱情,但他們的笑臉之中分明隱含著一個“愁”字,多年的戰亂已經讓他們身心疲憊,再加上大旱之年,五穀不豐,雖然想拿出像樣的東西來招待劉基,但有心無力。而劉基麵對在溫飽線上掙紮的父老鄉親,更是慚愧無比。畢竟,自己回歸處州“平亂”已經有半年多了,但“山寇”仍然肆虐鄉裏,這讓他內心深感不安。
本想在家多待一些時日,但因為公務在身,劉基在家待了不到一個月,就被石抹宜孫召回括城。在臨行前,劉基發誓一定要讓百姓重新安居樂業,隻是他沒想到這一天的到來,還要足足等上十年之久。
至正十六年過去了。在這一年中,全國幾支大起義軍聲勢更加浩大了。首先是張士誠,他率軍據平江,改平江為隆慶府,接著下湖州、鬆江、常州諸路;其次是朱元璋,他率軍攻下金陵,改集慶路為應天府,接著下鎮江,自稱吳國公;最後是劉福通,他把觸角伸到了河南、山東、河北等地。
這一年大體如此,各地起義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劉基也在忙碌著,隻是他的這種忙碌會有結果嗎?
關於吳成七,最後的結局是被鎮壓,而不是接受招安。宋濂《葉治中曆官記》中記載:吳成七父子於至正十八年(1358)九月在朝廷大兵的進逼之下,退守百丈林,最終自縊身亡。能成功消滅吳成七,劉基的這趟回鄉之旅和他的出謀劃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