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4.歸田錄(選錄)(2 / 2)

《歸田錄》共二卷,是歐陽修的筆記集。成書於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當時作者辭去參知政事,僅以觀文殿學士、刑部尚書知亳州。以《歸田》為名,表示了作者希望及早引退,遠離官場禍患的願望。

筆記這種文體,是宋代特別繁榮的一種文學體裁,它們較全麵地反映了有宋一代的時代風貌,文字也大多生動活潑,富於趣味性。《歸田錄》是其中較早出現的一部書。書中追記朝野遺聞軼事,內容豐富,充分體現了歐公從容不迫的行文風格,不但可以增廣知識,有些還頗具啟發教育意義。此處因篇幅限製,僅擷取四篇加以品讀。

第一則賣油翁的故事,說明人們熟知的“熟能生巧”的道理。作品中寫了兩個人物,一個是善射箭,以能夠百步穿楊自覺了不起的陳堯谘,一個是走街串巷,酌油熟練的賣油翁。寫陳堯谘,主要突出寫其思想變化,寫賣油翁則側重表現其對事物的見解。

寫陳堯谘的轉變也是從賣油翁觀察的角度寫的。“睨之”,對陳的“自矜”略微顯示出幾分不以為然,至多不過是“十中八九,但微頷之”。“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流露出了陳的自許甚高,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無他,但手熟爾”,賣油翁這句漫不經心、平淡樸素的話,卻包含著他對生活真理的深刻認識。任何技藝無論高下,都必須經過長期的刻苦鍛煉,努力鑽研,才能得心應手,技藝高超。這則故事,把熟能生巧的道理,很自然地寓於故事之中,展示得具體生動,耐心尋味,令人信服。

第二則故事寫孫僅作《驪山詩》二篇,歌詠驪山的史跡,因後篇有“秦帝墓成陳勝起,明皇宮就祿山來”的句子,竟被要陷害他的小人把他的詩和當時皇帝大建宮室聯係起來,認為是影射宋朝江山不久,於是將其詩呈送到皇帝麵前,幸虧宋真宗隻讀了第一篇,覺得寫得不好,就丟在一邊,沒有讀下去,這才幸免一場大禍。

歐陽修的這則故事,從字裏行間流露出痛恨小人中傷告密的惡行,也折射出封建社會文字獄的現實。“人以為幸也”,也反映了眾人同情孫僅,為他慶幸。

第三則主要記載介紹了錢思公和宋公垂這兩個人的讀書故事,並補充作者自己“三上”的寫作經驗。可見天才來自勤奮。

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把三人勤奮好學的人的不同方法體現得淋漓盡致。錢思公,作者抓住“坐”“臥”“上”三個字表現他“平生惟好讀書”,經史是聖賢的書,讀時必須正襟危坐;小說差一等,可以臥讀;小辭在當時還算不上文學正宗,所以“上廁”閱讀。可以說,用字極準確形象。宋公垂更是分秒必爭,“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琅然,聞於遠近”,讀古文就要這樣大聲誦讀。故事富於趣味性,寓莊於諧。

第四則主要講述的是田元均的寬厚老實。歐陽修選擇了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材料,通過人物富有特征的片言隻語,行動細節,以小見大,去表現其性格、心理和神韻。讀起來如見其人,鮮活可愛。田元均一句“作三司使數年,強笑多矣,直笑得麵似靴皮”,當了幾年官,媚笑的太多,以致臉麵都像靴子皮那麼厚了。令人忍俊不禁,笑畢又發人深思。

後人評論

《宋史·歐陽修傳》中稱讚歐陽修為文“法嚴詞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