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將之道,當先治心{1}。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製利害,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2},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利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謹烽燧{3},嚴斥堠{4},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豐犒{5}而優遊之,所以養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為,所以養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餘勇,欲不盡則有餘貪。故雖並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不養其心,一戰而勝,不可用矣。
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後可與之皆死。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後可以動於險。鄧艾縋兵於蜀中{6},非劉禪{7}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嚐{8}敵,而又以敵自嚐,故去就可以決。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後可以舉兵,知勢而後可以加兵,知節而後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於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製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9},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10}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尺棰{11}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12}而按劍,則烏獲{13}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14},則力有餘矣。
【注】
{1}治心:注重思想修養,加強意誌力的鍛煉。治,研究。心,意誌、思想。{2}上義:尊尚道義。{3}烽燧(sui遂):古代報警用的烽火。{4}斥堠(hou候):士兵居住、守望的亭堡。{5}豐犒:兵餉優厚。{6}鄧艾:字士載,三國時魏將。率軍偷度陰平,入川滅蜀。縋(zhui墜):用繩係人或物吊下去。鄧艾度陰平時,以氈自裹,身先士卒,自高山推轉而下。{7}劉禪:蜀後主,劉備之子,以愚庸著名。{8}嚐:試探。{9}抗而暴(pu曝)之:意為掩藏到一定時候而又故意明顯地暴露出來。暴同“曝”,故意使它暴露。抗,這裏有“藏”的意思。{10}狎(xia匣):輕視。{11}棰:鞭子。{12}袒裼(tanxi坦悉):脫掉衣服,露出身體的一部分。{13}烏獲:戰國時秦國的大力士,據說能舉千鈞之重。{14}以形固:憑借有利的形勢鞏固自己的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