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術》是《權書》中的第一篇,有“序”的作用。《權書》是蘇洵精心結撰的一部著作,共十篇。權,有權變、變通的意思,《權書》中闡述了作者主張“順應世變、因事製宜”的思想。蘇洵作為一個儒者,以此身份寫這部與《孫子兵法》不同的兵書,是希望宋朝統治者在軍事上屢屢失利、一次次敗給契丹與西夏後,能夠改變以輸幣納貢方這種“仁義”的手法達到退卻外地的目的,而要致力於用戰略手段克敵製勝。
它是作者研究兵法的一篇心得,猶如替主將草擬的一份“用兵須知”,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對提高當時將帥的軍事修養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文章的主旨是講述為將帥者應掌握哪些作戰的謀略,才能在戰爭中取勝,其中包含很多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可資借鑒。如開頭第一句“為將之道,當先治心”,就是要求帶兵的將領首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而後要求“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隻有這樣的將領才能打勝仗。同時,還分析了戰爭的性質,即“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隻有正義的戰爭才能激發士兵的鬥誌,百戰不殆。
還值得稱讚的是,本文的結構很有特色,是以綱統目的網狀結構,顯得綱目清楚條理井然。首段“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是全篇的綱領,它為文章規定了範圍——“為將之道”,指明了論述中心——“當先治心”,故篇名題為“心術”。
接下來,蘇洵使用五個“凡”字,從五個不同側麵論述各種各樣“治心”的方法,如引線穿珠一般,將不同的方法整合關聯。第二、三、四段闡述為將者如何帶兵,比如打勝仗後要提高士兵的思想修養,要給他們豐厚的犒賞,同時要使他們繼續保持旺盛的鬥誌等等。第五、六段論述為將者應如何審時度勢,要知己知彼,戰時不為小利所動,不避小患之害,抓住有利的時機出擊,才能達到作戰勝利的目的。最後兩段論述為將者攻守之術。攻要出奇製勝,“陰長暴短”;守要使士兵無所顧慮而有所依靠,憑借地形穩固自己的陣容尤為重要,因為它能使戰鬥力充足有餘。
文中多排比、對偶句,讀來氣勢充沛,鏗鏘有力。而“鄧艾縋兵於蜀中”的戰例的插入,更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有許多生動的比喻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袒裼而按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等,不但使文章文采斐然,還為人們廣泛流傳,成為名句,故明代茅坤說“此文中多名言”,可謂名不虛傳。
後人評論
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十:“此篇逐節自為段落,非一片起伏首尾議論也,然先後不紊。由養士而審勢,由審勢而出奇,由出奇而守備,段落鮮明,井然有序。文心之善變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