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8.六國(2 / 2)

戰國時代,七雄爭霸。《六國論》中的“六國”,就是指戰國七雄中除秦國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為了獨占天下,各國之間不斷進行戰爭。最後六國被秦國逐個擊破而滅亡了。六國滅亡的原因很多,根本原因是秦國經過商秧變法的徹底改革,確立了先進的生產關係,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軍事實力超過了六國。本文選擇“弊在賂秦”這個角度,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確立了自己的論點,進行了深入論證,表明了作者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

文章開篇即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然後以史實為據,分別就“賂秦”與“未嚐賂秦”兩類國家從正麵加以論證;又以假設進一步申說,如果不賂秦則六國不至於滅亡,從反麵加以論證;從而得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論斷;最後借古論今,諷諫北宋統治者切勿“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論證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來形象地說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文章的字裏行間飽含著作者的感情,不僅有“嗚呼”“悲夫”等感情強烈的嗟歎,就是在夾敘夾議的文字中,也流溢著作者的情感,如對以地事秦的憎惡,對“義不賂秦”的讚賞,對“用武而不終”的惋惜,對為國者“為積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憤,都溢於言表,有著強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而在當時,宋朝最高統治者麵對有利的形勢卻向契丹、西夏屈辱求和,北宋的這種輸幣、納貢求和的辦法,與“六國”賂秦而求一夕安寢的政策極為相似。所以,在文末蘇洵將宋王朝和六國作了比較,巧妙地聯係北宋現實,六國弱於宋“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倘若宋王朝敗給了遠不如自己的契丹和西夏國,可見真是連六國都不如了。至此,點出全文的主旨,語意深切,一片憂國憂民之心,希望北宋統治者改弦更張,勿蹈覆轍。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文章除了借古諷今的特點外,在布局謀篇方麵更是頗具匠心。全文始終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證,既深入又充分,邏輯嚴密,無懈可擊。全文綱目分明,脈胳清晰,結構嚴整。不僅句與句、段與段之間有緊密的邏輯聯係,而且首尾照應,古今相映。文中運用例證、引證、假設,特別是對比的論證方法。如“賂者”與“不賂者”對比;秦與諸侯雙方土地得失對比,既以秦受賂所得與戰勝所得對比,又以諸侯行賂所亡與戰敗所亡對比;賂秦之頻與“一夕安寢”對比;以六國與北宋對比。通過對比增強了“弊在賂秦”這一論點的鮮明性、深刻性,使得文章氣勢恢宏,音調鏗鏘。

後人評論

歐陽修在《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中評論蘇洵的文章說:“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