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權書》的第九篇,主要從兵家用兵打仗的戰略角度來探究項羽失敗的原因。自從太史公司馬遷的《項羽本紀》問世以來,項羽留給人們的是一個曾經叱吒風雲最終卻失敗的英雄形象,世人多歌頌他的英勇,惋惜他的遭遇,同情他的剛烈。然而在本文中,蘇洵並不認為項羽錯在用武力征戰,他認為項羽有軍事才能,隻因缺少周全的思慮和謀略,犯了戰略性的錯誤才失去了天下。
文章首段提出了論點,指出項羽雖“有取天下之才”卻“無取天下之慮”以致失敗。並將項羽與曹操、劉備作比較,認為曹操“有取天下之慮,而無取天下之量”,劉備有“取天下之量,而無取天下之才”,因而這兩人也沒有成功。在逐步分析三個人的優劣和失敗原因之後,蘇洵得出了有所棄才可以得天下之勢,有所思才可以盡天下之利的結論,並提出了他的戰略方針,應是“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勝有所不就,敗有所不避”,勝利時不必得意,失敗時也不必鬱結,後發製人,方能成功。
在接下來正麵論述項羽失敗的原因時,作者並沒有平鋪直敘,而是采用欲抑先揚的手段。一上來先是讚揚“項籍有百戰百勝之才”,而後才筆鋒一轉,定論說:“死於垓下,無惑也。”並以巨鹿之戰為例證,這就表達了蘇洵的觀點:正是因為項羽缺乏思慮,謀劃不足,失去了控製天下的最好時機,才會導致慘死的結局。
最後,蘇洵沒有局限於項羽身上,而是縱論“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圖所守”的話題,探討了怎樣的地形才有利於控製天下。還解釋了“富人”和“小丈夫”的區別,前者“居四通五達之都,使其財布出於天下,然後可以收天下之利”。而小丈夫“得一金櫝而藏諸家,拒戶而守之”,等到“大盜至,劫而取之”,非但沒有守住財富,反而失去了財富。這些話題從表麵上看似乎與項羽的事無關,其實是在總結全文,照應首段所揭示的論點。對富人與小丈夫的對比,同樣也是用以說明項羽謀略的不足和見識之小,照應文首對項羽的定論“無取天下之慮”。
本文是典型的總分結構,開頭先立論,然後層層論述。在論述時引用史實和典故作為佐證,使論據更充分。在文中插入的設問,不僅不突兀,而且發人深思,使文章的開掘更深,邏輯更嚴密。同時,“虎方捕鹿”“小丈夫藏金櫝”的比喻,淺顯生動,既有助於說理,又增添了文章的形象性。
後人評論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蘇文公文鈔》卷七:“蘇氏父子往往按事後成敗立說,而非其至,然其文特雄,近《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