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68.石鍾山記(2 / 2)

《石鍾山記》的結構不同於一般的記遊性散文,它不是先記遊,然後議論,而是先議論,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後又以議論作結。作者以“疑—察—結論”三個步驟展開全文。全文首尾呼應,邏輯嚴密,渾然一體,以石鍾山得名由來作為線索。先“疑”,後“探”,再“斷”,最後是“歎”。文章結構嚴謹,脈胳清楚,記敘、寫景、議論緊密結合,是宋人遊記常用的寫作方法。本文的特點是記敘內容容量大而條理分明,寫景奇特,真切動人,而通過對石鍾山命名的探索,闡明了“臆斷”有害於人們對事物的正確認識,“臆斷”的方式又是多麼謬誤和淺陋可笑。這種議論,確能給人以啟發。

第一段主要敘述關於“石鍾山”命名由來的兩種說法,然後分別提出質疑,為下文作者親臨其境進行探究提供了依據。這也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見的兩處聲源——石穴罅和大石當中流作鋪墊,從而發出“古之人不餘欺也”的慨歎。

接著寫作者親臨石鍾山和探究石鍾山得名原因的經過,作者在這段裏生動細致地敘寫了親自探究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對“石鍾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對此種驗證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實地考察,才能得出真相。

最後,作者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抒發自己探訪後的感想——凡事須親曆而不可主觀臆斷,並點明了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此處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句話,語氣強烈,以反問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點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鍾山得名由來後所得出的結論、所總結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第二層分析世人不能準確知道石鍾山得名由來的原因,“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第三層分承上麵所說的兩個方麵,點明寫這篇遊記的目的。“歎酈元之簡”是肯定酈道元的觀點,而又歎其太簡略。

《石鍾山記》貴在由名質實,實地考察,表明了蘇軾不泥古而崇實的精神。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發,夾敘夾議,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環環相扣,渾然一體。文章不虛耗筆墨,不為寫景而寫景,而是結合記敘,即事明理,深入淺出地議論,能給人以深刻的啟示。至於寫景,作者又緊緊抓住景物的特色,作氣氛的點染,寫出自己的感受,如寫暮夜乘舟探絕壁一段,繪形繪聲,情景事例,描寫十分細膩,絲絲入扣而毫無旁騖,這些至今仍值得借鑒。

後人評論

劉克莊《坡公石鍾山記》:“坡公此記,議論,天下名言也;筆力,天下之至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