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①
三月暮,花落更情濃。人去秋千閑掛月,馬停楊柳倦嘶風,堤畔畫船空。懨懨醉,長日小簾櫳。宿燕夜歸銀燭外②,流鶯聲在綠陰中,無處覓殘紅。
【注釋】
①本篇與歐陽修《采桑子》詞極相似,寫法卻在同異之間,全錄歐陽修此詞,以供參較:“群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幹盡日風。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②蘇軾《海棠》:“隻恐夜深花睡去,更燒銀燭照紅妝。”(這兩句文字蘇集各本稍有不同,此據陳思《海棠譜》卷上引吳興沈氏注東坡詩。)作者《丁香結》詠秋日海棠:“香嫋紅霏,影高銀燭,曾縱夜遊濃醉。”直用蘇詩,這裏卻是反用。殘紅已盡,無興夜遊,燭自在室內;既在室內,則燕子夜歸覓宿,自在燭外了。“外”有燕子避光之意。溫庭筠《七夕》:“銀燭有光妨宿燕,畫屏無睡待牽牛”,詩詠秋景,此亦借用。
唐多令①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②。縱芭蕉不雨也颼颼。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③。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燕辭歸,客尚淹留④。垂柳不縈裙帶住,謾長是,係行舟⑤。
【注釋】
①張炎《詞源》卷下舉清空質實之說,並雲:“此詞疏快,卻不質實,如是者集中尚有,惜不多耳。”但後來評詞者多不同意這樣的看法,如陳廷焯認為“幾於油腔滑調”(《白雨齋詞話》卷二),似亦稍過。此與夢窗詞一般多堆砌辭藻者不同,仍是用心之作。②將“愁”字拆為“秋、心”二字,雖似小巧,而秋之訓愁,亦有所本。《禮記·鄉飲酒義》:“秋之為言愁也。”鄭注:“愁讀為。,斂也。”此“愁”本不作憂愁解,但後來文人每多借用。如王勃《秋日宴季處士宅序》:“悲夫秋者愁也”,已是憂愁之義。“離人心上秋”,為本篇的主句。③以上各句皆承“心上秋”而來,非緣秋景蕭瑟。所以氣清月明,人人說好,自己卻怕登樓。④曹丕《燕歌行》:“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寄他方。”夢窗有姬人名燕,見《絳都春》詞序。此“燕”字可能雙關,但亦不必拘泥,仍可釋為泛詞。⑤這裏方直說離懷。楊鐵夫《夢窗詞選箋釋》卷二:“柳不係姬之裙帶而使留,乃反係客之行舟而使住,何其顛倒耶?”語稍著實,大致不誤。意蓋仍本唐詩,如劉禹錫《楊柳枝》“長安陌上無窮樹,惟有垂楊管別離”,這裏隻是曲折言之耳。
張 林
張林,字去非,號樗岩。宋末為池州守。詞見《絕妙好詞》。
柳梢青
燈花
白玉枝頭①,忽看蓓蕾②,金粟珠垂③,半顆安榴④,一枝穠杏,五色薔薇。何須羯鼓⑤聲催,銀裏春工四時⑥。卻笑燈蛾,學他蝴蝶,照影頻飛⑦。
【注釋】
①燈芯草,白色。②“蓓蕾”,花含苞。③“金粟”,指桂花,這裏形容燈芯結蕊。④“安榴”,石榴原名安石榴,以西域安石國榴種得名。⑤“羯鼓”,出於胡中,狀如漆桶,兩頭蒙革,以雙鼓槌擊之,亦稱兩杖鼓。唐南卓《羯鼓錄》雲:“上(玄宗)洞曉音律,尤愛羯鼓玉笛……時當宿雨初晴,景色明麗,小殿內庭,柳杏將吐,睹而歎曰:‘對此景物,豈得不為他判斷之乎!’左右相目,將命備酒;獨高力士遣取羯鼓。上旋命之,臨軒縱擊一曲,曲名《春光好》(原注:上自製也),神思自得。及顧柳杏,皆已發拆。上指而笑,謂嬪禦曰:‘此一事不喚我作天公可乎?’嬪禦侍官皆稱萬歲。”⑥《尚書·皋陶謨》:“天工人其代之。”這裏反說,言燃點油盞燈草結蕊垂花,由開而謝,其中若有四時,不需人工催喚。“”、“工”同音。⑦上用榴杏群芳比燈花,結句又用蝴蝶比撲燈蛾。詞頗纖巧,含意不深,卻有新鮮的意味。
曾 揆
曾揆,字舜卿,號懶翁,南豐(今屬江西)人。當寧宗、理宗時。詞見《花草粹編》、《絕妙好詞》。
謁金門
山銜日,淚灑西風獨立。一葉扁舟流水急,轉頭無處覓①。去則而今已去,憶則如何不憶②。明日到家應記得,寄書回雁翼③。
【注釋】
①一轉眼間即已渺然,示惜別之意。②“則”,轉折之詞。如秦觀《桃源憶故人》“悶則和衣擁”,又如李甲《帝台春》“拚則而今已拚了,忘則今生怎忘得”,尤於本句相近。(俱見《詩詞曲語辭彙釋》卷一引)③自來傳說鴻雁捎書。其實《漢書·蘇武傳》所雲:“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係帛書”,本係漢使謊騙匈奴單於的話。雁可傳遞書信,也不過說說而已。
陳經國
陳經國,即陳人傑,號龜峰,長樂(今屬福建)人。生於嘉定十三年(1220)左右,卒於淳祐三年(1243)。有《龜峰詞》。
沁園春
丁酉歲感事①
誰使神州,百年陸沉②,青氈未還③。悵晨星殘月,北州豪傑④,西風斜日,東帝江山⑤。劉表坐談⑥,深源輕進⑦,機會失之彈指間⑧。傷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風寒⑨。說和說戰都難,算未必江沱⑩堪宴安。歎封侯心在,鱣鯨失水;平戎策就,虎豹當關。渠自無謀,事猶可做,更剔殘燈抽劍看。麒麟閣,豈中興人物,不畫儒冠?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