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下卷 宋詞之二(9)(1 / 3)

①丁酉為1237年,宋理宗嘉熙元年。時金已亡,蒙古南侵甚急,鄂、川、陝一帶已大部分淪陷。稍前1234年,趙葵等複三京,及蒙古兵至,遂棄汴洛而歸。詞中所詠,大約亦與此有關。②《世說新語·輕詆》記桓溫語:“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神州”,中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無水而沉,謂之“陸沉”。言大陸淪陷,關於人事,不由洪水也。③指中原故土始終沒有恢複。《晉書·王獻之傳》:“夜臥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盜物都盡。獻之徐曰:‘偷兒,青氈我家舊物,可特置之。’群偷驚走。”這裏借譬,重點在“我家舊物”。④“晨星殘月”,言其稀少,且近沒落,與下對句“西風斜日”雖所比早晚不同,實際上是一種意思,皆殘局湖山也。“北州”,北方州郡。⑤句法及意並似李白《憶秦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戰國時齊湣王為東帝。“東帝江山”指南渡後的宋室。意謂連這小朝廷的局麵也保不住了。⑥《三國誌·魏書·劉表傳》載韓嵩、劉先說表曰:“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望。”又另條注引《漢晉春秋》曰:“太祖(曹操)之始征柳城,劉備說表使襲許,表不從,及太祖還,謂備曰:‘不用君言,故失此大會也。’”這事在當時曹方也有風聞。《魏書·郭嘉傳》載郭嘉語:“(劉)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禦備,重任之則恐不能製,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這說明劉表之“坐談”、不敢乘機北伐的緣由,當是符合實際情況的。⑦“深源”,晉殷浩字。殷浩以為苻健死了,意欲趁這機會恢複中原,用羌人姚襄為先鋒;哪知姚襄叛變倒戈,殷就狼狽棄軍隊輜重逃歸。事見《世說新語·黜免》注引《晉陽秋》,又《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⑧以上三句大意:錯過了機會,當戰而不戰,則有如劉表的觀望;錯看了機會,不當戰而戰,則有如殷浩的冒進:其得與失隻在彈指之間。引起下片“說和說戰都難”,深切南宋政治的弊病。又劉表、殷浩均為當時有名的文人,與結語“儒冠”,亦有一些關合。⑨年年是冰凍,處處是風寒,言北敵方強,南風不競。⑩“江”,別出曰“沱”。《詩·召南·江有汜》,其三章曰“江有沱”,末句雲“其嘯也歌”,當即“宴安”之意。又四川有沱江。作此詞之上一年端平三年(1236),蒙古兵入成都,疑亦有關本事。《左傳·閔公元年》記管仲語:“宴安酖毒,不可懷也。”“封侯”,班超事,見前陸遊《訴衷情》注①。“鱣鯨”,大魚。賈誼《吊屈原文》:“橫江湖之鱣鯨兮,固將製於螻蟻。”李善注引《莊子》:“吞舟之魚,碭(蕩)而失水,則螻蟻能苦之。”“平戎策”見前辛棄疾《鷓鴣天》“壯歲旌旗”注⑦。宋玉《招魂》:“虎豹九關,啄害下人些。”這裏稍不同,“當關”有把著關的意思,喻讒佞在君側,妨害進賢之路。“渠”,他、他們,第三人稱。用杜甫詩,見中卷秦觀《滿庭芳》注③及前辛棄疾《破陣子》注②。“麒麟閣”,西漢早年所建,後來漢宣帝畫功臣十一人像於閣上。宣帝在漢稱為中興之主,故下雲“中興人物”。“儒冠”,《禮記·儒行》所謂“章甫之冠”。《漢書·酈食其傳》:“諸客冠儒冠來者,(高祖)輒解其冠溺其中。”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儒冠多誤身。”這裏為書生的代稱。本句意謂,難道中興人物不也有書生在內嗎?

周 密

周密(1232—1298)字公謹,號草窗、弁陽嘯翁、四水潛夫,濟南人,流寓吳興(今屬浙江)。曾為義烏令。宋亡不仕。有《草窗詞》,一名《()洲漁笛譜》。又編選《絕妙好詞》。

謁金門①

吳山觀濤②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③。鼇戴雪山④龍起蟄⑤,快風吹海立⑥。數點煙鬟青滴,一杼霞綃紅濕⑦,白鳥明邊⑧帆影直,隔江聞夜笛。

【注釋】

①原題《聞鵲喜》,以馮延巳詞句為名,即《謁金門》。②“吳山”,在杭州,俗稱城隍山,一麵西湖,一麵錢塘江。“觀濤”即“觀潮”。枚乘《七發》:“觀濤於廣陵之曲江。”《彊村叢書·洲漁笛譜》卷二引《名勝誌》:“吳山在府城內之南,春秋時為吳南界,以別於越,故曰吳山。”③王勃《滕王閣序》:“秋水共長天一色。”韋莊《謁金門》:“染就一溪新綠”,周句殆從此化出。④傳說渤海中五山: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巨鼇十五舉首而戴之,六萬歲一交焉。”見《列子·湯問》。⑤“蟄”,潛伏。《周易·係辭傳》:“龍蛇之蟄,以存身也。”⑥“快”有痛快爽快意。宋玉《風賦》:“王迺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杜甫《朝獻太清宮賦》:“四海之水皆立。”蘇軾《有美堂暴雨》:“天外黑風吹海立。”以上兩句狀江上潮來雄壯的氣象。⑦晚霞紅如彩綃,疑為織女機杼所成。⑧“白鳥”,白色羽毛的鳥。《詩·大雅·靈台》:“白鳥翯翯。”這裏當是水鳥,鷗鷺之類。杜甫《雨四首》之一:“白鳥去邊明”,本句蓋用此。“明邊”,指天邊帆影與紅霞白鳥相映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