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萼紅
登蓬萊閣①有感
步深幽,正雲黃天淡,雪意未全休。鑒曲②寒沙,茂林③煙草,俛仰千古悠悠④。歲華晚,飄零漸遠,誰念我同載五湖舟⑤。磴⑥古鬆斜,厓陰苔老,一片清愁。回首天涯歸夢,幾魂飛西浦,淚灑東州⑦。故國山川,故園心眼,還似王粲登樓⑧。最負他秦鬟妝鏡⑨,好江山何事此時遊⑩。為喚狂吟老監,共賦銷憂。
【注釋】
①蓬萊閣舊在浙江紹興臥龍山下,州治設廳之後,五代時吳越王建,以唐元稹《以州宅誇於樂天詩》“謫居猶得近蓬萊”得名。②“鑒曲”,鑒湖一曲。《新唐書·賀知章傳》:“有詔賜鏡湖剡川一曲,”“鏡湖”即“鑒湖”。③“茂林”,指蘭亭。王羲之《蘭亭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④“俛仰”,通“俯仰”。《蘭亭序》:“俛仰之間,以為陳跡。”⑤五湖泛舟,範蠡事,見《國語·越語》。前錄吳文英《八聲甘州》注⑩。牽涉到西施,是後起的傳說。這裏說“誰念我同載五湖舟”,不過自己惆悵著獨遊無伴而已。杜甫《贈韋七讚善詩》“蝦菜忘歸範蠡船”,亦不關西施。⑥“磴”,通“隥”,阪也。指山路,石級。⑦三句說自己在外飄零,曾幾度回憶會稽。作者自注:“閣在紹興,西浦東州皆其地。”⑧王粲有《登樓賦》。《文選》卷十一李善注引盛弘之《荊州記》曰:“當陽縣城樓,王仲宣登之而作賦。”王粲登樓,本是客遊在外,其賦雲:“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今作者仿佛已回到家鄉,如所謂“故國山川,故園心眼”正是平昔所念想不忘者,卻偏有如王粲《登樓賦》雲雲的那種感覺,這是很特別的。用追進一層的寫法,意極悲哀。周氏原籍濟南,南渡後久已僑居江南,故即認會稽為他的故鄉。⑨樂府《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秦鬟”字麵當借用羅敷事,可能指紹興的秦望山。秦望山在會稽東南,以秦始皇曾登之得名。“妝鏡”仍綰合上文鑒湖。⑩國破家亡之恨,主意至此揭出。狂吟老監,即指賀知章。《舊唐書·賀知章傳》:“知章晚年尤加縱誕,無複規檢,自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遨遊裏巷,醉後屬詞,動成卷軸,文不加點,鹹有可觀。”此言安得有如賀監其人者,與之吟詠銷憂;表示懷念友人的意思,亦是虛說。李白有《對酒憶賀監》詩二首,又有《重憶》詩。其《重憶》雲:“稽山無賀老,卻棹酒船回。”本句意略同。
劉辰翁
劉辰翁(1232—1297),字會孟,號須溪,廬陵(今屬江西)人。太學生,景定三年進士,以對策觸犯賈似道,置於丙等。曾任濂溪書院山長。宋亡不仕。有《須溪詞》。
柳梢青
春感①
鐵馬②蒙氈,銀花灑淚③,春入愁城④。笛裏番腔,街頭戲鼓⑤,不是歌聲。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台⑥月明。輦下⑦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⑧。
【注釋】
①題曰“春感”,亦詠元宵。②“鐵馬”,見前劉克莊《滿江紅》注③。③“銀花”,見前辛棄疾《青玉案》注①引蘇味道詩。“灑淚”兼用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意。④“愁城”,庾信《愁賦》:“攻許愁城終不破。”詳前薑夔《齊天樂》注④。⑤指蒙古的流行歌曲,鼓吹雜戲。周邦彥《西河》:“酒旗戲鼓甚處市。”⑥“故國”,本意是“故都”,這裏兼說“故宮”,連下高台。《武林舊事》卷三:“禁中例觀潮於‘天開圖畫’,高台下瞰,如在指掌。”⑦“輦下”,皇帝輦轂之下,京師的代稱,猶言都下。⑧三句分說:宋亡以後臨安元宵節光景,自己避亂山中,宋室飄流海上,指帝昺遷厓山事。
沁園春
送春
春汝歸歟?風雨蔽江,煙塵暗天。況雁門阨塞①,龍沙②渺莽,東連吳會③,西至秦川④。芳草迷津,飛花擁道,小為蓬壺借百年⑤。江南好,問夫君⑥何事,不少留連。江南正是堪憐,但滿眼楊花化白氈⑦。看兔葵燕麥,華清宮裏⑧;蜂黃蝶粉,凝碧池邊⑨。我已無家,君歸何裏,中路徘徊七寶鞭⑩。風回處,寄一聲珍重,兩地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