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麥獨孤
麥獨孤,英國著名心理學家,目的心理學創始人。他認為催眠同天然的睡眠一樣,都忌諱腦力清醒健旺和神經敏感。在進行催眠暗示時,必須讓受術者的感覺器官接受最低限度的弱刺激而精神集中,從而在神經傳遞方麵促使其阻力增大,神經各部分失去通常的聯絡和傳導,使受術者除了接受催眠師的暗示指令而注意自己執行指令的感受以外,心無旁騖。因此催眠師要在施用催眠暗示指令的同時,通過連續不斷地同受術者的言語交流,使受術者在被催眠之後仍然能夠保留下一條神經通道和催眠師保持必要的聯係,但卻不會聽從其他人的命令。由於受術者的精神係統集中於一條神經通道,這一條神經通道又因為其他神經通道的關閉而顯得特別靈敏,特別通暢,這時催眠師的任何暗示或指令,都很容易為受術者所接受並轉變為實際行動。
麥獨孤認為催眠中催眠師的各種暗示指令之所以能被受術者順利執行,這與人的服從本能有關。而人們對社會上的領袖的服從程度往往又和他們的才能和威望比較高有關,所以他們說話的暗示力也會比較大,聽從他話的人也就比較多。催眠師的才能與威望對催眠的成功與否之所以關係極大,就是因為催眠師的威望高低,是否有自信心,均是影響催眠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4)克拉克·赫爾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赫爾在其1933年出版的《催眠與暗示》一書中提出,催眠過程可以用形式學習理論的原則,如聯想、重複、條件作用、習慣化等來解釋。他認為催眠現象是和其他習慣相似的獲得性反應,受術者的催眠體驗來自於催眠師的暗示,以及由刺激和反應之間關聯的嚴格物質基礎所導致,意念變成了純粹物質性的符號活動。他同時對於“符號活動”如何是“純粹物質性的”感到非常困惑。
除此之外,法國外科醫生魏璐波於1860年將催眠術應用於外科手術中的催眠麻醉,也取得了成功。後來法國的神經科醫生馬洛柯將催眠術應用於治療神經症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大約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現代意義上的催眠術開始越過大洋,由歐美傳入中國和日本。
據記載,1897年經日本大澤醫院博士馬島冬博等人的介紹,盛行於歐美的催眠術開始傳入日本,但是最初大多數日本人並未接受催眠術,而是采取排斥態度,甚至有人視其為邪法怪術而少有專業人士問津。隨著催眠術在治療心身疾病方麵不斷取得顯著的效果,相信它的人和研究的人才逐漸增多起來,到了20世紀中葉,催眠術已成為日本醫學專門學科之一。日本國內著名醫學院校和醫院,多開設催眠科或專業,培養出許多催眠術治療的專家。東京內科醫院催眠科主任熊代太郎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他用催眠術治愈的病人非常多,被日本人奉為催眠神聖。他在催眠時巧用搬指法已經成為日本最流行的催眠法之一。
18世紀開始出現最早的有關催眠的雜誌,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到現在已有139種國際性的專業催眠雜誌。現在比較有影響的催眠治療學會有德國的米爾頓·艾瑞克森協會、美國的臨床催眠協會、美國心理學會催眠心理分會、英國醫學催眠協會、英國臨床和實驗催眠協會等。現在催眠不僅用於心理治療,還在癌症治療、牙科治療、心身疾病治療、對免疫係統進行影響等方麵有重大進展。2000年在德國慕尼黑召開的國際催眠治療大會有來自世界66個國家的約兩千位與會者,催眠治療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