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認為,蓮池書院為一省質尖端才學之士集散地,為全省首席權威學堂,不能隨意指派人選,必要能“淹貫經史,兼攻時文、詩、賦”,而此等才學之士一時半會無法發現,隻能“退而求其次”,遴選一位“勤於接納,善於講解”之士,方能誘進後學。曾國藩認為,此山長必備之質是“經師、人師名實相符”,通過對書院的建設,對學生的教育,樹立一省質文風,影響全省讀書人。之後,他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尊重下屬推薦人才。後來,有人推薦了一位名叫孫蓮塘的老人。曾國藩看完履曆,婉言謝絕了,其給出的理由是:“孫蓮塘前輩名望素著”,“夙所欽遲”,“惟是年齒太高,口講指畫矻矻窮年之事,過於勞瘁,未敢以之相煩”。最後,曾國藩決定應聘自己的同年進士王振剛。
此人乃直隸新城人,今屬高碑店市,中進士後未入仕,世所罕見,一直於家鄉供養雙親,自治學問,教授弟子,成為一時佳話。曾國藩就任直隸總督後,此人前來拜會。新任蓮池書院山長人選之事,幾經周折,曾國藩決定任用王振剛,稱“此間蓮池書院主講乏人”,必須尋找一名學邃品端、堪勝經師、人師之任者,“庶足稍振膠庠之氣”。最後,曾國藩不無滿意地表示:若此般學生能得王振剛之親傳,必能振興省內文風,大興文采之道,蒸蒸日上也。王振剛接受成命,開始勤苦而繁重的教學工作。也就是此人,真的讓蓮池書院之文風漸有起色。
蓮池書院有條不紊地建設著,但曾國藩實感意猶未盡,試圖大力弘揚直隸文風。此時,他又建立一“禮賢館”,由個地方州縣選送一批人才上來,立案於省府,於蓮池書院之外另辟一地招待此等人,欲大力宣講直隸文風,樹一代豐碑。就實際效果而論,曾國藩有些失望,甚至與預期目標有一定差距,而曾國重視人才,興風實德之心是切切的,並未有半點塵汙。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九月下旬,曾國藩針對禮賢下士之責進行了一番講述:“禮賢館之設,各屬亦舉報人才,而克副所舉者究竟寥寥。相必各牧令仍視為虛文,以致真才未能搜采。而保送到省,亦須有一二名賢與之講求獎勵。於書院山長之外,別立門庭,另啟津筏,多方陶鑄,俾下不虛此一行,上不虛此一招。”之後的十二月初,曾國藩又有定論,稱設立禮賢館,選定鴻才大儒,亦非多也。數月以來,上宋人員已至百人,從中遴選出一二名高級人才,然實際情況不允許,未發現出奇才情者,但此做法疏通了上下關係,融洽了學習通道,並更訪民間之疾苦,未為不可也。可見,曾國藩雖未達到理想的選才目標,卻將此作為一種調查、研究民間情況之手段,實是難得。
曾國藩認為,蓮池書院為一省質尖端才學之士集散地,為全省首席權威學堂,不能隨意指派人選,必要能“淹貫經史,兼攻時文、詩、賦”,而此等才學之士一時半會無法發現,隻能“退而求其次”,遴選一位“勤於接納,善於講解”之士,方能誘進後學。曾國藩認為,此山長必備之質是“經師、人師名實相符”,通過對書院的建設,對學生的教育,樹立一省質文風,影響全省讀書人。之後,他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尊重下屬推薦人才。後來,有人推薦了一位名叫孫蓮塘的老人。曾國藩看完履曆,婉言謝絕了,其給出的理由是:“孫蓮塘前輩名望素著”,“夙所欽遲”,“惟是年齒太高,口講指畫矻矻窮年之事,過於勞瘁,未敢以之相煩”。最後,曾國藩決定應聘自己的同年進士王振剛。
此人乃直隸新城人,今屬高碑店市,中進士後未入仕,世所罕見,一直於家鄉供養雙親,自治學問,教授弟子,成為一時佳話。曾國藩就任直隸總督後,此人前來拜會。新任蓮池書院山長人選之事,幾經周折,曾國藩決定任用王振剛,稱“此間蓮池書院主講乏人”,必須尋找一名學邃品端、堪勝經師、人師之任者,“庶足稍振膠庠之氣”。最後,曾國藩不無滿意地表示:若此般學生能得王振剛之親傳,必能振興省內文風,大興文采之道,蒸蒸日上也。王振剛接受成命,開始勤苦而繁重的教學工作。也就是此人,真的讓蓮池書院之文風漸有起色。
蓮池書院有條不紊地建設著,但曾國藩實感意猶未盡,試圖大力弘揚直隸文風。此時,他又建立一“禮賢館”,由個地方州縣選送一批人才上來,立案於省府,於蓮池書院之外另辟一地招待此等人,欲大力宣講直隸文風,樹一代豐碑。就實際效果而論,曾國藩有些失望,甚至與預期目標有一定差距,而曾國重視人才,興風實德之心是切切的,並未有半點塵汙。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九月下旬,曾國藩針對禮賢下士之責進行了一番講述:“禮賢館之設,各屬亦舉報人才,而克副所舉者究竟寥寥。相必各牧令仍視為虛文,以致真才未能搜采。而保送到省,亦須有一二名賢與之講求獎勵。於書院山長之外,別立門庭,另啟津筏,多方陶鑄,俾下不虛此一行,上不虛此一招。”之後的十二月初,曾國藩又有定論,稱設立禮賢館,選定鴻才大儒,亦非多也。數月以來,上宋人員已至百人,從中遴選出一二名高級人才,然實際情況不允許,未發現出奇才情者,但此做法疏通了上下關係,融洽了學習通道,並更訪民間之疾苦,未為不可也。可見,曾國藩雖未達到理想的選才目標,卻將此作為一種調查、研究民間情況之手段,實是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