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洋務風雨殘燭黯(2 / 3)

試船那天,曾國藩親自到場。時值寒冬臘月,北方已冰天雪地,南方的安徽省亦寒風刺骨,曾國藩乘上此小火輪,坐鎮船舷,與試驗者同行八九裏,此時的他身體虛弱,年邁若古,能有如此好興致,實是難得。試驗之後,曾國藩感慨良深,認為此“黃鵠號”必能衝天一躍,讓中國朝夕之間臨於強國之列,可謂“心之切切”。在“黃浩”之誌之作用下,曾國藩於以後之“洋務”建設中再接再厲,始終勤勉,不敢放鬆一刻,目睹就是現實他猶如“黃鵠”一般的衝天一躍,將國家與百姓之切思付諸實踐,將夢想變為真實。

正是“黃鵠號”試航成功之激勵,曾國藩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洋務”建設。其間前後,曾國藩在所轄局域建立了不少軍工廠,其中最為有代表性的當屬江南製造總局,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曾國藩與李鴻章共同籌劃,正式建立江南製造總局。起初,該局專製火槍火炮,不久亦轉入洋船洋艦之建造。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七月間,該局建造一艘艦船,曾國藩很是高興,斟酌再三,引用古典“四海波恬,廠務安吉”之語,給此艦船得名“恬吉”號。此為蒸汽兵船,較之與“黃鵠”號而論,有更大之改進,技術水平不可同日而語。此船長一百八十五尺,寬二十七點二尺,吃水八尺餘,馬力三百九十二匹,排水量六百噸,配以重炮九尊。八月十三日試船,曾國藩親自到場,並親自臨試。根據他的記載,“巳正二刻開行,(由下關)行至采石磯下之翠螺山,凡十二刻,行九十裏。又自翠螺山歸之下關,凡六刻,行九十裏。下水速於上水者一倍。中國初造第一號輪船,而速且穩如此,殊可喜也”。按此記錄計算,“恬吉”號順水每小時時速為六十裏,逆水每小時時速為三十裏。此時,曾國藩稱“恬吉”號為“中國初造之第一號輪船”,是鑒於其成功與成熟度,曾國藩認為此船“尚屬堅致靈便,可以涉曆重洋”,而且,此船為江南製造總局之首號。曾國藩又回想當時試驗“黃鵠”號之情景時,即產生“彼船笨拙簡陋,不甚得法”,無以承君國安危之大勢。

當年九月,曾國藩就“恬吉”號之試驗成功,向朝廷進行了具體彙報,並表示以此船為藍本,繼續建造大船,為國家分憂。從字裏行間都能發現,曾國藩對“恬吉”號信心百倍,對“洋務”工作再次產生無限想象,以此為基礎,他開始建設他設想的強國之夢。後來,曾國藩任直隸總督,並於此前進京接受召見,慈禧太後就曾問及,江南製造總局造船幾艘;是否有洋匠;若有,洋匠都時哪國人,等等。曾國藩均一一作答。根據此次談話的內容能得知,江南製造總局正在加緊工事,努力多建造幾艘與“恬吉”號相當之艦船,並聘請了一些洋匠,其中有法國人,亦有英國人。慈禧太後能將此事記在心上,可見其對“洋務”工作之重視。在曾國藩之奏中,除有召見對論之辭外,還有關係江南製造總局之建設、發展、未來設想等諸多議題,其中,具體到該局之選址、地形、廠房布置情況。曾國藩稱:“該局向在上海虹口暫租洋廠,中外錯處,諸多不便,且機器日增,廠地狹窄,不能安置。六年夏間,乃於上海城南興建新廠,購地七十餘畝,修造公所。其已成者,曰氣爐廠、曰機器廠、曰熟鐵廠、曰洋槍廠、曰木工廠、曰鑄銅鐵廠、曰火箭廠、曰庫房、棧房、煤房、文案房、工務廳暨中外工匠住居之室。房屋頗多,規矩亦肅。其未成者,尚須速開船塢以整破舟,酌建瓦棚以儲木料,另立學館以習翻譯。”

曾國藩對翻譯之事情有獨鍾,認為此為興盛工業,強大軍事,複興朝輝之重點。洋學“係製造之根本”,“洋人製造出於算學,其中奧妙皆有圖說可尋。特以彼此文義扡格不通,故雖日習其器,究不明夫用器與製造之所以然”。以此為理由,該局聘請了英國人偉烈亞力、美國人傅蘭雅(後查證為英國人)、瑪高溫三名大才巨學者,挑選出西方工業著作翻譯。就上奏之時而論,江南製造總局已翻譯理論著作《氣機發軔》、《氣機問答》、《運規約指》、《泰西采煤圖說》四種,計劃於日後不久按照聰穎智慧之苗子,悉心學習,認真研究,先從圖說入手,切實製造,“庶幾以理融貫,不必假手洋人”。

這三名洋人學者中,偉烈亞力係與前人李善蘭一起合翻過《幾何原本》的後九卷;傅蘭雅進入該局,於翻譯官供職二十八年之久,並為該局翻譯西方理論著作一百數十種之多,是典型了以學問為人生樂趣,並具有國際主義精神的美國著名學者。之後,世人皆稱傅蘭雅為中國西學引進之貢獻最突出者;瑪高溫一生研習醫學,後與華蘅芳合譯了美國著作《地學淺說》之類的地質、礦物學理論。除用於翻譯的專業人才之外,江南製造總局雇傭可大量從事技術研製之西洋人才。可見,江南製造總局大量吸收洋人智慧,與安慶內軍械所產生鮮明對比,並在發展方式與開放思想上高於所有“洋務”工廠。

曾國藩與李鴻章聯手完成了江南製造總局之建設,一項項工作任務完成之後,曾國藩大開眼界,認為西洋之科學技術實是一種“神奇”之術,必能強化軍事,安定天下。此時,曾國藩“洋務”之眼界更開闊,並決定深入發展,充分融入西學之中。究其背景,與一個關係甚大,他就是容閎,此人為中國第一位留學美國學生。不妨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