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洋務風雨殘燭黯(3 / 3)

容閎,廣東香山南屏鎮(今珠海境內)人,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他十三歲,即進澳門的馬禮遜學堂——新教設立之教會學校學習,學習成績優異,幾年之後,該校校長布朗帶其赴美國學習,入耶魯大學。畢業後於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回國,是為中國留學生之先驅,先後供職於美國駐華機構、上海海關、寶順洋行。同治初年,他曾訪問天平天國首府天京,並受到權威人物接見,當容閎就向“天朝”提出建設新式學習、打造善良政府、創建銀行製度等,均未被采納。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曾國藩通說容閎為西學大家,遂找人說情,將其張羅到自己帳下。此時,江南製造總局方建,亟需大量西學人才。

倆人交往之後,容閎對曾國藩十分佩服,稱其人“是當時中國真正的最有權威最具實力的人。然而,合乎他內在的崇高品質,從未聽說過他濫用置於他手掌中的幾乎是無限的權力,也從未聽說過他乘機利用由他支配的巨大財富使自己富裕起來,或肥其家庭、親友和朋友”,“他非常有才幹,但又很謙遜;他思想開明,又穩健節製。他是一位真正的君子,一個高尚的人,是一個典範人物”。容閎對曾國藩之第一印象十分完美,甚至在字裏行間透漏出對他身體上的每個細節。見麵之後,他們兩暢談無阻。曾國藩認真揣測容閎心裏,並問他在軍事上有何等想法,容閎不能作答。

離開之後,有人私下告訴他,此是曾帥揣測你心裏,看你適合何等工作,盡用其才。容閎恍然大悟,容閎說出一套陳詞,曾國藩哈哈大笑起來,表示願意讓其於軍事之外發展。此是,湘軍正在醞釀一次軍火購買案,容閎為美國留學生,此任務必交予他辦理。之後,容閎通過與美國上層社會的關係,成功完成了湘軍之軍火采購。曾國藩甚為滿意,即更重視其人。

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時,天下形勢發生微妙變化,以“天津教案”為轉折,朝廷開始正視洋人之在華權益,認為洋人於國內遍布軍事,國家岌岌可危,朝野上下議論紛紛。為此,朝廷向各地方政府傳達密諭,要求“沿江沿海各將軍督撫,實力實心次第籌辦,以整頓武備為第一要務”,其南、北洋之主事者自居衝要。朝廷要求各地方政府提出“禦洋”之方案。曾國藩剛剛回到兩江總督之位,即收此密諭,心甚擔憂,之後,他寫就一篇回折,向朝廷提出“禦洋”之策。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正月正式上奏,他認為抵禦強敵,無外乎就是三端建設,即“曰製器,曰學技,曰操兵”,具體說來,主要是“外國學技以算法為第一義,而又證之以圖,申之以書。中國學外國之技,則須以翻譯為第一要義,得洋人一技之長,始明其跡,繼探其意,既乃翻譯漢文,使中國人人通曉,可見施行”。曾國藩認為,師夷長技,首當則為翻譯洋文。是時,卻是一定先見之明。

容閎出現之後,曾國藩心中之學習計劃更顯進步,不僅停留在對西文之研究、翻譯上,更渴望通過派遣留學生,長久地獲得西方技藝,以為國家圖強作長遠打算。

容閎回國,主要目的就是遊說政府,派遣中國學生赴美國留學。其時,這一生神聖的計劃無法實施,是因他找到廣東同鄉丁日昌請奏朝廷,丁日昌對此事十分感興趣,遂即擬定文書,請中央辦理洋務之大臣文祥處理。容閎高興至極,認真寫下一篇折書,為了不讓文祥產生反感情緒,他共列出四條朝廷“洋務”方案,其專心經營了派遣留學生是其中第二條,其他三條分別是:組織輪船股份公司;發展礦業;禁止外國教會勢力在中國行使司法權。容閎認為,此三條皆陪襯,目的是讓文祥對派遣留學生一項產生好感。恰在此時,文祥正丁憂在家,不能處理政事。於是,容閎之計劃便暫時擱淺了。

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後,容閎與之常有往來,處理建安之隙,倆人總是高談闊論,容閎說出自己的計劃,曾國藩當即表示支持。眼看自己的計劃就要實現了,容閎激動得徹夜未眠,讚歎曾國藩“識大體,懂國禮”。回任兩江總督三個月之後,曾國藩即上奏朝廷,其中就有派遣留學生一項,稱“彼來則延訪,我往則就教,總求盡彼之長而後已”。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七月初,曾國藩去世前七個月時,曾國藩與李鴻章聯名上疏,要求朝廷向泰西之國派遣留學生,很快,獲得朝廷批準。

此後,曾國藩等人開始擬定派遣留學生之具體計劃。具體方案由容閎提出,即派遣一百二十名學生,分作四批,每年一批,一批三十人,每批受教育十五年,學員年齡宜在十二歲至十四歲之間。應派一位中文教師前往,一邊學習西學,一邊溫習中文,委任兩名負責整個留學事務之委員,經費由政府關稅項中籌撥,根據此建議,曾國藩、李鴻章“酌擬章程”。此後,曾國藩又設置留學專門機構“出洋肄業局”,完成建造留學生預備學校;安排派遣留學生名額;籌議留學生外出需要經費;酌定留學生學習年限,等等。

“出洋肄業局”由陳蘭彬主持建設,容閎為助理。此後,陳蘭彬在思想意識上保持落後、懵懂之態,與容閎產生諸多隔閡,致使此肄業局未能完成留學生回歸工作,半途夭折。隨著曾國藩於幾個月之後逝世,“出洋肄業局”發展更困難,使留學生無家可歸,淒慘深歎。無論怎樣,派遣留學生是曾國藩晚年“洋務”活動中重要一筆,值得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