淒涼景陽夕:誰與寄寒衣(1 / 1)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夜雨寄北》

當時李商隱羈旅西南,歸日無期。妻子在期盼他團圓,他也是一樣的心情。

這首詩,各本均作《夜雨寄北》,《萬首唐人絕句》卻作《夜雨寄內》,也就說是寄給“內人”(妻子)的,從內容來看,根本不像寄給朋友,說寄給妻子的倒還合適。

大中三年底,他又赴盧弘止武寧節度使府為判官,待大中五年春夏間罷幕歸京,王七姐已然病死,留下一雙小兒女淒然相對。

可憐夫妻竟來不及見上一麵,便成永隔。而此時他們結婚還不到十二年,李商隱的悼亡追憶之作,如《正月崇讓宅》、《悼傷後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無家而作有家之想,血淚寫成,令人不忍卒讀。他的悼亡詩雖不如蘇軾的悼亡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為後人所熟知,卻有“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的淒涼漂泊之感。大雪茫茫,無家寄衣。雪中客孑然一身,思憶已亡人,怎不令人唏噓。後首一句“歸來已不見,錦瑟長於人”,道盡“子期死,伯牙擗琴絕弦”的落寞。

《房中曲》等悼亡詩篇,情感真摯,語意沉痛:“憶得前年春,未語含悲辛,歸來已不見,錦瑟長於人”。這其中,最著名的是在他離家赴蜀地宦遊途中所作《悼傷後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

劍外從軍遠,無家與寄衣。

散關三尺雪,回夢舊鴛機。

——李商隱《悼傷後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

妻子已經不在,誰還與我寄寒衣呢?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夜雨寄北》

當時李商隱羈旅西南,歸日無期。妻子在期盼他團圓,他也是一樣的心情。

這首詩,各本均作《夜雨寄北》,《萬首唐人絕句》卻作《夜雨寄內》,也就說是寄給“內人”(妻子)的,從內容來看,根本不像寄給朋友,說寄給妻子的倒還合適。

大中三年底,他又赴盧弘止武寧節度使府為判官,待大中五年春夏間罷幕歸京,王七姐已然病死,留下一雙小兒女淒然相對。

可憐夫妻竟來不及見上一麵,便成永隔。而此時他們結婚還不到十二年,李商隱的悼亡追憶之作,如《正月崇讓宅》、《悼傷後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無家而作有家之想,血淚寫成,令人不忍卒讀。他的悼亡詩雖不如蘇軾的悼亡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為後人所熟知,卻有“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的淒涼漂泊之感。大雪茫茫,無家寄衣。雪中客孑然一身,思憶已亡人,怎不令人唏噓。後首一句“歸來已不見,錦瑟長於人”,道盡“子期死,伯牙擗琴絕弦”的落寞。

《房中曲》等悼亡詩篇,情感真摯,語意沉痛:“憶得前年春,未語含悲辛,歸來已不見,錦瑟長於人”。這其中,最著名的是在他離家赴蜀地宦遊途中所作《悼傷後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

劍外從軍遠,無家與寄衣。

散關三尺雪,回夢舊鴛機。

——李商隱《悼傷後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

妻子已經不在,誰還與我寄寒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