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不可深究的馬案疑雲(1 / 2)

幸虧這樁大案的發生,多少轉移了國人的一些注意力,對曾國藩的責難才少了許多。

案情大致是這樣的: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公元1870年8月22日),兩江總督馬新貽閱兵總督衙門西校場後回署,在箭道上被一男子用短刀刺死。奇怪的是,刺客並不逃跑,束手就擒,還自稱是河南人張文祥。

刺客被抓,按說可以結案了,但一個堂堂的兩江總督就這樣被刺死,也太離奇了,一定還有其他不可告人的秘密。

先來看看被刺死的馬新貽的履曆。

馬新貽(公元1821年—1870年),字穀山,山東菏澤人,回族。同進士出身,以知縣分發安徽,任建平知縣。從鹹豐三年起帶兵,與太平軍和撚軍轉戰在安徽戰場。同治二年授按察使,不久升遷布政使。同治三年,布政使還沒有做滿一年,又被提升為浙江巡撫,後又升任閩浙總督。當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後,馬新貽便遷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那年他才47歲,是當時最年輕的總督。遷升之快,令人咂舌,連曾國藩也暗自驚訝。

馬新貽畢竟是封疆大吏,警衛自然非常嚴密,但偏偏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一個流浪漢刺死,真是匪夷所思。可見,這個案子絕對不是一般的凶殺案件。

天津教案的教訓就擺在眼前,這種費力不討好的差事還是另請高明吧,於是,曾國藩提筆給朝廷寫了辭折,言明自己因為病重不能勝任,懇請朝廷另派其他大員。

但清廷的口氣異常強硬,令曾國藩即刻赴上任,沒有半點緩和的餘地。

無奈,曾國藩隻好再次赴任,剛剛天津教案辦的滿城風雨,如果這次再栽了,那自己真是萬劫不複了。於是,曾國藩準備揣摩一下朝廷的態度,

曾國藩先以等待李鴻章來天津交接為由,在天津逗留了很久也不動身。離開天津後,他又回了一趟北京向兩宮太後和皇上道別。曾國藩在京師的日子,正好是他的60壽辰,當然是大辦特辦,紅火了一番。

後來,曾國藩才知道慈禧太後讓他任兩江總督的目的是遠離天津,眼不見心不煩,就算是給他這個替罪羊的一點補償吧。至於馬新貽被刺一案,就算順手查一下而已。所以,朝廷對曾國藩的磨蹭也不加過問,任其耽擱。

直到同治九年閏十月二十日(公元1870年12月12日),曾國藩才抵達南京。此時,離馬新貽被刺已經有半年之久。

雖然朝廷不追不逼,曾國藩卻想知道這個案子的內幕,因為這個案子太奇怪了。

在離京前夕,慈禧太後麵授機宜:馬新貽是個好同誌。這就基本為這個案字定了調子。不管自己怎麼審查這個案子,也不能背離這個調子,曾國藩真的希望馬新貽是個好官,可他隱隱覺得裏麵有不可告人的隱情。

慈禧太後還是不放心,一周之內,又連連派出大員參與審案。刑部尚書鄭敦謹,也奉旨與曾國藩一同審理這個案子。

幸虧這樁大案的發生,多少轉移了國人的一些注意力,對曾國藩的責難才少了許多。

案情大致是這樣的: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公元1870年8月22日),兩江總督馬新貽閱兵總督衙門西校場後回署,在箭道上被一男子用短刀刺死。奇怪的是,刺客並不逃跑,束手就擒,還自稱是河南人張文祥。

刺客被抓,按說可以結案了,但一個堂堂的兩江總督就這樣被刺死,也太離奇了,一定還有其他不可告人的秘密。

先來看看被刺死的馬新貽的履曆。

馬新貽(公元1821年—1870年),字穀山,山東菏澤人,回族。同進士出身,以知縣分發安徽,任建平知縣。從鹹豐三年起帶兵,與太平軍和撚軍轉戰在安徽戰場。同治二年授按察使,不久升遷布政使。同治三年,布政使還沒有做滿一年,又被提升為浙江巡撫,後又升任閩浙總督。當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後,馬新貽便遷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那年他才47歲,是當時最年輕的總督。遷升之快,令人咂舌,連曾國藩也暗自驚訝。

馬新貽畢竟是封疆大吏,警衛自然非常嚴密,但偏偏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一個流浪漢刺死,真是匪夷所思。可見,這個案子絕對不是一般的凶殺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