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莊:有沒有一雙雪白的小手承接我的淚?(1 / 3)

若是完整記錄韋莊這三年的行程,你會懷疑,他不是在避難,而是在旅遊。因為每到一處,都忘不了走訪一下當地的名勝古跡和隱士高人。

這首《菩薩蠻》,顯然就是寫的這段江南生活。

《菩薩蠻》不是一首,而是一組詩,所以有人懷疑江南指作者晚年的歸屬地四川;又有人說這是為了回憶江南而作,且說韋莊已把江南視作自己的第二故鄉。

但是如果認真看一下韋莊在江南的足跡,會發現他在一個地方停留的時間很難超過三個月,是個實實在在的遊子。什麼人會把一個隻呆了幾個月的地方視為第二故鄉,而無視自己生活了五十多年的都城長安呢?

這首詩有兩個問題必須搞清楚:

第一,詩人此時在哪裏?第二,故鄉指何處?

“遊人隻合江南老。”開篇明旨,寫明自己隻是個遊子,現在滯留江南,可能要在這裏活到老死也回不了家鄉了。這說得多明白,詩人此刻就在江南,思念的家鄉則是別處。

而韋莊,明明白白是長安人,故鄉當然隻能是長安。

再聯係《秦婦吟》一想,就可以理解他為什麼要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了。因為長安已經敗落不堪,“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令人睹之傷心腸斷,又怎忍回去麵對呢?遂隻得流連江南風物,借酒澆愁吧。

何況韋莊來到江南的想法早有端倪。“適聞有客金陵至,見說江南風景異。”也就是說,韋莊在寫《秦婦吟》時已經有了奔走江南之心,後來也果然這樣做了。所以他來到江南時,原是打算長期居留的。

聯係韋莊平生履曆與詩作,這首詞的寓意並不難理解。不過大多“磚家”們可能和我小時候一樣,斷章取義,隻看一首詞就憑自己感覺亂下結論,不求甚解。我小時候還把“壚邊”理解成江邊呢,以為是韋莊畫船聽雨時看上了江邊浣紗女子的手腕,隻覺畫麵很美。後來發現這其實是“當壚賣酒”的壚,女子隻是個酒家女,還失落了好一陣子。

(二)

韋莊比羅隱小三歲,出生於836年。前半生的遭遇和羅隱差不多,四個字道盡辛酸:屢試不第。

羅隱是從55歲起才投奔吳越,改變命運的。韋莊也差不多,在同一年來到江南,卻不知為什麼,並沒有謀職立身,而是到處雲遊,直到乾寧元年(894)年近六十才回到長安,考取進士,任校書郎,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此時,西川節度使王建與東川顧彥暉相互攻擊,韋莊被授判官職,與諫議大夫李詢一起入蜀作宣慰使,勸說兩川和解。

但是王建並不理會皇上詔書,大敗顧彥暉,占據兩川之地。但是這次見麵,讓王建對於韋莊十分賞識,希望招其入幕。韋莊沒有答應。

899年,韋莊除左補闕,主抓文化事業。與兄弟韋藹合作編著《又玄集》,收錄了“才子一百五十人,名詩三百首”。其中有婦女詩十九家,為詩集收錄女子詩開了先例;同時又為如李賀、賈島、溫庭筠、陸龜蒙等有才名而未及第的人請奏,追贈進士名譽或贈官。

若是完整記錄韋莊這三年的行程,你會懷疑,他不是在避難,而是在旅遊。因為每到一處,都忘不了走訪一下當地的名勝古跡和隱士高人。

這首《菩薩蠻》,顯然就是寫的這段江南生活。

《菩薩蠻》不是一首,而是一組詩,所以有人懷疑江南指作者晚年的歸屬地四川;又有人說這是為了回憶江南而作,且說韋莊已把江南視作自己的第二故鄉。

但是如果認真看一下韋莊在江南的足跡,會發現他在一個地方停留的時間很難超過三個月,是個實實在在的遊子。什麼人會把一個隻呆了幾個月的地方視為第二故鄉,而無視自己生活了五十多年的都城長安呢?

這首詩有兩個問題必須搞清楚:

第一,詩人此時在哪裏?第二,故鄉指何處?

“遊人隻合江南老。”開篇明旨,寫明自己隻是個遊子,現在滯留江南,可能要在這裏活到老死也回不了家鄉了。這說得多明白,詩人此刻就在江南,思念的家鄉則是別處。

而韋莊,明明白白是長安人,故鄉當然隻能是長安。

再聯係《秦婦吟》一想,就可以理解他為什麼要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了。因為長安已經敗落不堪,“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令人睹之傷心腸斷,又怎忍回去麵對呢?遂隻得流連江南風物,借酒澆愁吧。

何況韋莊來到江南的想法早有端倪。“適聞有客金陵至,見說江南風景異。”也就是說,韋莊在寫《秦婦吟》時已經有了奔走江南之心,後來也果然這樣做了。所以他來到江南時,原是打算長期居留的。

聯係韋莊平生履曆與詩作,這首詞的寓意並不難理解。不過大多“磚家”們可能和我小時候一樣,斷章取義,隻看一首詞就憑自己感覺亂下結論,不求甚解。我小時候還把“壚邊”理解成江邊呢,以為是韋莊畫船聽雨時看上了江邊浣紗女子的手腕,隻覺畫麵很美。後來發現這其實是“當壚賣酒”的壚,女子隻是個酒家女,還失落了好一陣子。

(二)

韋莊比羅隱小三歲,出生於836年。前半生的遭遇和羅隱差不多,四個字道盡辛酸:屢試不第。

羅隱是從55歲起才投奔吳越,改變命運的。韋莊也差不多,在同一年來到江南,卻不知為什麼,並沒有謀職立身,而是到處雲遊,直到乾寧元年(894)年近六十才回到長安,考取進士,任校書郎,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此時,西川節度使王建與東川顧彥暉相互攻擊,韋莊被授判官職,與諫議大夫李詢一起入蜀作宣慰使,勸說兩川和解。

但是王建並不理會皇上詔書,大敗顧彥暉,占據兩川之地。但是這次見麵,讓王建對於韋莊十分賞識,希望招其入幕。韋莊沒有答應。

899年,韋莊除左補闕,主抓文化事業。與兄弟韋藹合作編著《又玄集》,收錄了“才子一百五十人,名詩三百首”。其中有婦女詩十九家,為詩集收錄女子詩開了先例;同時又為如李賀、賈島、溫庭筠、陸龜蒙等有才名而未及第的人請奏,追贈進士名譽或贈官。

以此來看,韋莊年近六十始中舉,是很想轟轟烈烈做出一番文學事業的。然而900年宦官們再次發起宮廷政變,囚禁昭宗,立太子李裕監國。雖然叛亂很快平息,然而韋莊已經對李唐王室徹底灰心了,終於決定投靠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