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花語鳥啼,為大唐送別(1 / 3)

然而黃巢的菊花卻是霸道的,他的一首“我花開後百花殺”頓使高潔的菊花一洗低調隱逸之風,變得殺氣騰騰,成了大唐的送葬之花。

真不知是不是為了這個原因,後世才把送人菊花視為不吉的。

(二)

出現在詩中頻率最高的花還有桃花,最著名的莫過於崔護的“人麵桃花相映紅”,再就是各種與陶淵明的桃花源遙遙呼應的詩作。

然而搶占春機而獨樹一幟的,則要屬梅花。

梅花詩最著名的是宋人王安石的“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和林和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唐人詠梅傑作不多,廣為流傳的要屬崔道融的《梅花》: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這首詩字字落在梅花上,無一語旁言,而又無一字不是別有蘊意。

首聯“數萼初含雪”寫出梅之形象,“孤標畫本難”寫出梅之標格。胡蘭成寫桃花,文起第一句便是:“桃花難畫,因要畫得它靜。”

而梅花的難畫,則在於要畫得它傲。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兩句,寫盡梅之風骨;“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落到自身,橫笛一句似旁逸一筆,而斜枝二字卻又拉回到梅花,即使在病中,也不忘臥看梅花,自憐憐卿,因此道出尾聯佳句:“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梅花香自苦寒來,然而朔風倘若是梅花知己,就別這麼肆虐,不要再摧殘嬌嫩的梅花了。

梅花寫得好的,還有晚唐詩僧齊己(863—937)的《早梅》: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去,禽窺素豔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映春台。

此詩頷聯最初版本為:“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齊己以此詩向鄭穀請教,鄭穀閱後,笑說:“‘數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遂改為“昨夜一枝開”。

齊己因此對鄭穀頂禮膜拜,說:“先生真是貧僧的一字師啊。”

這便是“一字之師”的典故由來。

齊己是長沙人,因為酷愛讀書,和李密一樣邊放牛邊吟讀,有了靈感,就在牛背上寫出來收進背兜。被同慶寺的僧人們聽說了,就勸他出家,招進寺院做和尚,“壯其山門”。

後來,齊己果然成了著名詩僧,他有一首《劍客》特別有趣:

拔劍繞殘樽,歌終便出門。

西風滿天雪,何處報人恩。

勇死尋常事,輕讎不足論。

翻嫌易水上,細碎動離魂。

齊己明明是出家人,卻整天惦記著幫誰去報恩複仇,而且連荊軻的易水送別都覺得瑣碎,不夠痛快淋漓。還真是個急脾氣的暴躁和尚。

和他一樣暴脾氣也一樣著名的和尚還有一位晚唐詩僧貫休。

貫休(832—912),俗家姓薑,能詩善畫,尤其擅畫羅漢,有《十六羅漢圖》存世,梵相獨特。

然而黃巢的菊花卻是霸道的,他的一首“我花開後百花殺”頓使高潔的菊花一洗低調隱逸之風,變得殺氣騰騰,成了大唐的送葬之花。

真不知是不是為了這個原因,後世才把送人菊花視為不吉的。

(二)

出現在詩中頻率最高的花還有桃花,最著名的莫過於崔護的“人麵桃花相映紅”,再就是各種與陶淵明的桃花源遙遙呼應的詩作。

然而搶占春機而獨樹一幟的,則要屬梅花。

梅花詩最著名的是宋人王安石的“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和林和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唐人詠梅傑作不多,廣為流傳的要屬崔道融的《梅花》: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這首詩字字落在梅花上,無一語旁言,而又無一字不是別有蘊意。

首聯“數萼初含雪”寫出梅之形象,“孤標畫本難”寫出梅之標格。胡蘭成寫桃花,文起第一句便是:“桃花難畫,因要畫得它靜。”

而梅花的難畫,則在於要畫得它傲。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兩句,寫盡梅之風骨;“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落到自身,橫笛一句似旁逸一筆,而斜枝二字卻又拉回到梅花,即使在病中,也不忘臥看梅花,自憐憐卿,因此道出尾聯佳句:“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梅花香自苦寒來,然而朔風倘若是梅花知己,就別這麼肆虐,不要再摧殘嬌嫩的梅花了。

梅花寫得好的,還有晚唐詩僧齊己(863—937)的《早梅》: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去,禽窺素豔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映春台。

此詩頷聯最初版本為:“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齊己以此詩向鄭穀請教,鄭穀閱後,笑說:“‘數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遂改為“昨夜一枝開”。

齊己因此對鄭穀頂禮膜拜,說:“先生真是貧僧的一字師啊。”

這便是“一字之師”的典故由來。

齊己是長沙人,因為酷愛讀書,和李密一樣邊放牛邊吟讀,有了靈感,就在牛背上寫出來收進背兜。被同慶寺的僧人們聽說了,就勸他出家,招進寺院做和尚,“壯其山門”。

後來,齊己果然成了著名詩僧,他有一首《劍客》特別有趣:

拔劍繞殘樽,歌終便出門。

西風滿天雪,何處報人恩。

勇死尋常事,輕讎不足論。

翻嫌易水上,細碎動離魂。

齊己明明是出家人,卻整天惦記著幫誰去報恩複仇,而且連荊軻的易水送別都覺得瑣碎,不夠痛快淋漓。還真是個急脾氣的暴躁和尚。

和他一樣暴脾氣也一樣著名的和尚還有一位晚唐詩僧貫休。

貫休(832—912),俗家姓薑,能詩善畫,尤其擅畫羅漢,有《十六羅漢圖》存世,梵相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