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玲比他更等不及。就在賴雅的信發出的第三天,她人已經來到了薩拉托卡泉小鎮。彼時,她也已經離開文藝營搬到紐約市一位營友的公寓裏,等十月再重新返回。小別重逢,喜在心中,與賴雅走在小鎮靜謐的街道上,愛玲終於等來了賴雅的婚姻承諾。可他隻能承諾給她婚姻,卻不能答應他們的孩子出世,他聲稱無法給孩子未來。那一年,愛玲已經三十六歲,她很清楚他們的決定意味著什麼。她自小不喜歡孩子和小動物,但那一次,意義卻非同一般。那也許是她唯一一次做母親的機會,還是她心愛的男人的骨肉,她更願意將那個孩子留下來。為此,她和賴雅發生了相識以來的第一次爭執。在那一點上,一向溫文爾雅的賴雅卻固執到底,堅決不肯做出任何鬆動讓步。幾天幾夜的僵持之後,愛玲點頭答應了去醫院打掉胎兒的請求,她選擇做賴雅的妻子。
眼看著自己的骨肉被生生從自己的體內摘離,對愛玲的身心都是一種無法言說的創傷。關於那次墮胎經曆,愛玲後來在她的英文小說《赤地》中有一段描寫,寫女主角被情人遺棄後去做人工流產,字裏行間流露出的那份身心痛苦,應該是愛玲的真切體驗。為了那次墮胎,愛玲又病了好長一段時間。
一九五六年八月十四日,賴雅與愛玲的婚禮在紐約舉行。炎櫻再次做了愛玲的證婚人。同前次婚姻一樣,這一次,仍然沒有任何講究排場,婚房是租來的,因手中經濟拮據,家中連像樣的家具也少有。愛玲卻不介意,數載漂泊無依的她,終於有了家的感覺。
那一年,賴雅六十五歲,愛玲三十六歲,她的年紀,與他的女兒年紀相當。兩人的差距自然不僅僅這些,政治立場上的相左、性格上的差異,都在向世人證明著那一樁婚姻的不和諧。愛玲卻不覺得,漂泊太久的心靈,太需要一處風平浪靜的港灣,那樣的港灣,父母不曾給過她,胡蘭成也不曾給過她,眼前的這個男人卻在努力地給著。
短暫的“蜜月旅行”之後,那年十月,他們又一起回到了麥克道威爾創作營。
時值深秋,麥克道威爾周圍的群山層林盡染,一派恬靜的田園牧歌風光。有愛人相伴,有了家的歸屬感,愛玲的心情大好,她終可以靜心創作自己的長篇小說了。然而,天有不測風雲,賴雅又一次中風了,他變得極度虛弱,不能寫作,甚至連正常的自理能力也沒有了,愛玲不得不中止自己手頭的寫作,盡心來照顧他。
“甫德,你要好起來!你要好起來!我不能沒有你!”多少次夜靜更深,床上的賴雅睜開眼睛,都會看到靜靜地守在他病榻前的愛玲。她握著他的手,布滿血絲的眼睛裏是說不出的痛惜與依戀。她已經習慣了對他依賴,他是她在美國唯一的親人唯一的依靠,他的猝然倒下讓她陷入深深的恐懼中去。
愛玲比他更等不及。就在賴雅的信發出的第三天,她人已經來到了薩拉托卡泉小鎮。彼時,她也已經離開文藝營搬到紐約市一位營友的公寓裏,等十月再重新返回。小別重逢,喜在心中,與賴雅走在小鎮靜謐的街道上,愛玲終於等來了賴雅的婚姻承諾。可他隻能承諾給她婚姻,卻不能答應他們的孩子出世,他聲稱無法給孩子未來。那一年,愛玲已經三十六歲,她很清楚他們的決定意味著什麼。她自小不喜歡孩子和小動物,但那一次,意義卻非同一般。那也許是她唯一一次做母親的機會,還是她心愛的男人的骨肉,她更願意將那個孩子留下來。為此,她和賴雅發生了相識以來的第一次爭執。在那一點上,一向溫文爾雅的賴雅卻固執到底,堅決不肯做出任何鬆動讓步。幾天幾夜的僵持之後,愛玲點頭答應了去醫院打掉胎兒的請求,她選擇做賴雅的妻子。
眼看著自己的骨肉被生生從自己的體內摘離,對愛玲的身心都是一種無法言說的創傷。關於那次墮胎經曆,愛玲後來在她的英文小說《赤地》中有一段描寫,寫女主角被情人遺棄後去做人工流產,字裏行間流露出的那份身心痛苦,應該是愛玲的真切體驗。為了那次墮胎,愛玲又病了好長一段時間。
一九五六年八月十四日,賴雅與愛玲的婚禮在紐約舉行。炎櫻再次做了愛玲的證婚人。同前次婚姻一樣,這一次,仍然沒有任何講究排場,婚房是租來的,因手中經濟拮據,家中連像樣的家具也少有。愛玲卻不介意,數載漂泊無依的她,終於有了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