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長的像永生的童年,相當愉快地度日如年……然後是崎嶇的成長期,漫漫長途,看不見盡頭。滿目荒涼……然後時間加速,越來越快,越來越快,繁弦急管轉入急管哀弦,急景凋年倒已經遙遙在望。一連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
一本自傳體《對照記》,一百多幅珍貴的老照片,配以簡單的附記,沒有嚴格的時間順序,更不論人物的出場先後,隨意且有些雜亂地堆放,卻還是讓人從那些老照片裏尋找到愛玲從幼年到老年的人生軌跡。如她自己所言,一連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傳奇將要收尾,傳奇裏的女人在有條不紊地著手準備自己身後的事。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至一九九四年一月,《皇冠》第477~479期收入《對照記》。一九九四年六月,該書出版單行本。一九九五年該書獲得台灣《中國時報》“文學特別成就獎”。愛玲聽說後,特意到照相館拍了一張“近照”發去台北。那是愛玲留給塵世的最後一張影像,卻是讓人看來觸目驚心的一張影像。照片上的她很老了,短短的發,是假發套,人很瘦,皮膚鬆弛多皺,一雙大眼睛,明顯留著眼疾的痕跡,眼圈紅紅,布滿血絲,卻明鏡一樣的真實。照片上的她,是微笑的,大徹大悟之後的那種微笑。左手舉一張報紙在胸前,大約為證實那張照片日期的真實性。報紙上,“主席金日成昨猝逝”幾個大大的黑粗字體刺人眼簾。
寫這本書,在老照相簿裏鑽研太久,出來透口氣。跟大家一起看同一條新聞,有“天涯共此時”的即刻感。手持報紙倒像綁匪寄給肉票家人的照片,證明他當天還活著。其實這倒也不是擬於不倫,有詩為證,詩曰:
人老了大都
是時間的俘虜,
被圈禁禁足。
它待我還好——
當然隨時可以撕票。
一笑。
在《對照記》再版時的最後一頁,愛玲補上了這一小段跋。也是她對人世的最後一段表白,是她的另一份“遺言”吧。
她已做好足夠的準備,從容趕赴死亡的約會。
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張愛玲的屍體在洛杉磯的公寓裏被人發現,此刻,距離她去世的日子已過了大約一個星期。是公寓管理員注意到這位老太太,幾天沒有露麵,心下生疑,打電話不應才叫來警方。
打開愛玲公寓的房門,眼前景象讓現場所有人都驚住了。一位瘦小的中國老太太,身穿赭紅色旗袍,靜靜地躺在藍色的地毯上,她的旁邊,被她當作書桌用的小木箱上還放著她未收起的稿子,上麵的鋼筆擰開著未蓋筆帽兒,一隻黑色的小提包,放在門邊最顯眼的地方,身份證、遺囑整整齊齊地放在包裏麵。愛玲一生最不愛麻煩別人,至死都是。她就那樣悄無聲息地飛走了,沒有驚動她的任何親朋好友。
世上的路千條萬條,唯有死亡,是一條沒有歸程的路。赴死的感覺也便永遠沒有一個最確切的注解,但人可以選擇麵對死亡的態度。那樣的離去,是愛玲自己選擇的,於她自己來說,也許已無什麼遺憾。那份淒涼,是她留給後人的感覺:一位形單影隻的老人,終老客死異鄉,沒有伴侶相伴,沒有親人子女在旁,死亡前的漫長黑暗與冰冷,她一個人,躺在地板上挨過……
悠長的像永生的童年,相當愉快地度日如年……然後是崎嶇的成長期,漫漫長途,看不見盡頭。滿目荒涼……然後時間加速,越來越快,越來越快,繁弦急管轉入急管哀弦,急景凋年倒已經遙遙在望。一連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
一本自傳體《對照記》,一百多幅珍貴的老照片,配以簡單的附記,沒有嚴格的時間順序,更不論人物的出場先後,隨意且有些雜亂地堆放,卻還是讓人從那些老照片裏尋找到愛玲從幼年到老年的人生軌跡。如她自己所言,一連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傳奇將要收尾,傳奇裏的女人在有條不紊地著手準備自己身後的事。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至一九九四年一月,《皇冠》第477~479期收入《對照記》。一九九四年六月,該書出版單行本。一九九五年該書獲得台灣《中國時報》“文學特別成就獎”。愛玲聽說後,特意到照相館拍了一張“近照”發去台北。那是愛玲留給塵世的最後一張影像,卻是讓人看來觸目驚心的一張影像。照片上的她很老了,短短的發,是假發套,人很瘦,皮膚鬆弛多皺,一雙大眼睛,明顯留著眼疾的痕跡,眼圈紅紅,布滿血絲,卻明鏡一樣的真實。照片上的她,是微笑的,大徹大悟之後的那種微笑。左手舉一張報紙在胸前,大約為證實那張照片日期的真實性。報紙上,“主席金日成昨猝逝”幾個大大的黑粗字體刺人眼簾。
寫這本書,在老照相簿裏鑽研太久,出來透口氣。跟大家一起看同一條新聞,有“天涯共此時”的即刻感。手持報紙倒像綁匪寄給肉票家人的照片,證明他當天還活著。其實這倒也不是擬於不倫,有詩為證,詩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