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的作文課上,她寫了《理想中的理想村》。
1932年 12歲
進入聖瑪利亞女校初中。
剛就讀初一,即發表短篇小說《不幸的她》,刊於1932年聖瑪利亞女校年刊《鳳藻》第12期。這是迄今發現的張愛玲最早公開發表的作品。
這一段時間,父親很欣賞她的作文,並鼓勵她寫舊體詩。她在學校做了三首七絕,第二首《夏雨》經先生濃圈密點,“聲如羯鼓催花發,帶雨蓮開第一枝”,極為讚賞。張愛玲在中學時代之初,即為自己勾畫了一生:想學畫卡通影片,畢業後到英國去,盡量把中國畫的作風介紹到美國,要比林語堂還出風頭,穿最別致的衣服,周遊世界。但父親又娶了繼母。她的繼母孫用蕃非常凶悍,愛吸鴉片,常虐待弟弟與女用。
張愛玲看到繼母對弟弟的冷酷非常討厭,很少回家,住在學校,也偶爾到姑姑的住處去住。
1933年 13歲
張愛玲畫了一幅漫畫,投到上海《大美晚報》發表,收到報社寄給自己的第一筆稿費五元錢,張愛玲為自己買了一支小號丹琪唇膏。
散文《遲暮》刊於1933年聖瑪利亞女校年刊《鳳藻》上。
她開始寫長篇小說,寫了類似鴛鴦蝴蝶派的長篇章回小說《摩登紅樓夢》,回目是父親代擬的,共六回:“滄桑變幻寶黛住層樓,雞犬升仙賈璉膺景命”“弭訟端覆雨翻雲,賽時裝嗔鶯叱燕”“收放心浪子別閨闈,假虔誠情郎參教典”“萍梗天涯有情成眷屬,淒涼泉路同命作鴛鴦”“音問沉浮良朋空灑淚,波光駘蕩情侶共嬉春”“陷阱設康衢嬌娃蹈險,驪歌驚別夢遊子傷懷”。(張愛玲《存稿》)
1934年 14歲
升入聖瑪利亞女校高中。
1935年 15歲
她讀了丁玲的小說及穆時英的《南北極》、巴金的《滅亡》等小說。由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她的性格變得孤僻、冷漠、板滯、不愛說話,但考試總得A或甲的優秀成績。
1936年 16歲
汪宏聲受聖瑪利亞女校之聘,任中文部教務主任職,兼授高中國文課,對國文課程有所改進,成為張愛玲的老師。在作文課上,張愛玲的作文《看雲》引起他的極大興趣和讚賞。
汪宏聲先生組織校內的文藝團體“國光會”,出版刊物《國光》。在《國光》創刊號上有張愛玲的模仿新文藝風格的小說《牛》(汪宏聲在《記張愛玲》中稱是《霸王別姬》,記憶有誤)。同期,還發表書評與讀書報告《〈若馨〉評》《讀書報告〈煙水愁城錄〉》,前者評的是女同學張如瑾的作品,後者是對林紓所譯小說的評論。
散文《秋雨》發表於1936年該校年刊《鳳藻》上。
1937年 17歲
兩篇小說評論《無軌列車》與《在黑暗中》在《國光》第6期上發表。前者係林疑今著,後者為丁玲的小說。
在學校的作文課上,她寫了《理想中的理想村》。
1932年 12歲
進入聖瑪利亞女校初中。
剛就讀初一,即發表短篇小說《不幸的她》,刊於1932年聖瑪利亞女校年刊《鳳藻》第12期。這是迄今發現的張愛玲最早公開發表的作品。
這一段時間,父親很欣賞她的作文,並鼓勵她寫舊體詩。她在學校做了三首七絕,第二首《夏雨》經先生濃圈密點,“聲如羯鼓催花發,帶雨蓮開第一枝”,極為讚賞。張愛玲在中學時代之初,即為自己勾畫了一生:想學畫卡通影片,畢業後到英國去,盡量把中國畫的作風介紹到美國,要比林語堂還出風頭,穿最別致的衣服,周遊世界。但父親又娶了繼母。她的繼母孫用蕃非常凶悍,愛吸鴉片,常虐待弟弟與女用。
張愛玲看到繼母對弟弟的冷酷非常討厭,很少回家,住在學校,也偶爾到姑姑的住處去住。
1933年 13歲
張愛玲畫了一幅漫畫,投到上海《大美晚報》發表,收到報社寄給自己的第一筆稿費五元錢,張愛玲為自己買了一支小號丹琪唇膏。
散文《遲暮》刊於1933年聖瑪利亞女校年刊《鳳藻》上。
她開始寫長篇小說,寫了類似鴛鴦蝴蝶派的長篇章回小說《摩登紅樓夢》,回目是父親代擬的,共六回:“滄桑變幻寶黛住層樓,雞犬升仙賈璉膺景命”“弭訟端覆雨翻雲,賽時裝嗔鶯叱燕”“收放心浪子別閨闈,假虔誠情郎參教典”“萍梗天涯有情成眷屬,淒涼泉路同命作鴛鴦”“音問沉浮良朋空灑淚,波光駘蕩情侶共嬉春”“陷阱設康衢嬌娃蹈險,驪歌驚別夢遊子傷懷”。(張愛玲《存稿》)
1934年 14歲
升入聖瑪利亞女校高中。
1935年 15歲
她讀了丁玲的小說及穆時英的《南北極》、巴金的《滅亡》等小說。由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她的性格變得孤僻、冷漠、板滯、不愛說話,但考試總得A或甲的優秀成績。
1936年 16歲
汪宏聲受聖瑪利亞女校之聘,任中文部教務主任職,兼授高中國文課,對國文課程有所改進,成為張愛玲的老師。在作文課上,張愛玲的作文《看雲》引起他的極大興趣和讚賞。
汪宏聲先生組織校內的文藝團體“國光會”,出版刊物《國光》。在《國光》創刊號上有張愛玲的模仿新文藝風格的小說《牛》(汪宏聲在《記張愛玲》中稱是《霸王別姬》,記憶有誤)。同期,還發表書評與讀書報告《〈若馨〉評》《讀書報告〈煙水愁城錄〉》,前者評的是女同學張如瑾的作品,後者是對林紓所譯小說的評論。
散文《秋雨》發表於1936年該校年刊《鳳藻》上。
1937年 17歲
兩篇小說評論《無軌列車》與《在黑暗中》在《國光》第6期上發表。前者係林疑今著,後者為丁玲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