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說服談判談笑間:在共情、對抗中拓展社交圖景(3 / 3)

所以,在說服別人的時候,我們要對自己進行有效的訓練,要不動聲色,要談笑自如,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和對方聊天時所要關注的事項和自己所要進行的步驟。

再如:

業務員:“您平時工作比較忙吧?您看這樣好嗎,您這個周末來我們健身房感受一下可以嗎?”

顧客:“哦,我不想去健身房鍛煉。”

業務員:“哦,我看您身材保持得特別好,您一定有一套自己的鍛煉方法,是嗎?”

顧客:“是的,我平時挺注意鍛煉的,我每天早上都去跑步。”

業務員:“方便問一下,您是在哪裏跑步嗎?”

顧客:“我一般都去室外跑。”

業務員:“您是一位很有生活智慧的人,健康應該放在我們生活中的首要位置。隻不過,太多人都忽視了。當然,室外跑步也有一些局限,當天氣不好的時候,可能這麼好的習慣也不得不中斷了,所以我還是建議您來我們健身房感受一下‘隨來隨跑’的便捷。另外,我們也有專業的健身教練和您交流,有一些細節和注意事項,他也可以為您矯正一下。”

顧客:“我這個周六過去看看吧,去了以後聯係誰?”

業務員:“您直接找我就好,我為您介紹一位高級健身教練。”

顧客:“好的,謝謝你。到時見。”

這段對話的心法,是說話者雖然是一個主動進攻者,但是他看起來卻毫無攻擊性,一直在一種不疾不徐的語氣裏,保證對話的流動和不間斷。並且,靠著他高超的讚美對方的聊天術,讓聽話的人始終感覺對方在為自己提供價值。


換個角度進入和順語境

如果我們足夠留心,就會發現,越是有能力的人,說話的時候心態越開放、語氣越平緩,因為他們的能力已經能夠從更多的角度看待一件事情,所以他們的情緒起伏就不會很大。

而且,越是職位和級別高的人,越是有社會經驗。他們就更加懂得,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問題,事情都總有解決的方法,所以沒必要劍拔弩張,也沒有必要非得爭個對錯。他們日常的語言像日常的為人處世一樣,能給人帶來一種“和順”之感。

小張是一個業務員,他和客戶李先生的關係不錯。他知道在一個放鬆的環境談事情和在辦公室談事情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平時他為了聯絡李先生聊事情,就常常邀請李先生到一些很清雅的環境喝茶、聊天。到結賬的時候,小張每次都搶先付賬,很有眼力見兒。

事實證明,李先生果然是一個大客戶。有一次,李先生的公司從小張這裏采購了很大數目的一批產品,這讓小張所在的整個公司都很興奮。小張的領導陳總也親自出馬,和李先生談一些小張決定不了的折扣和細節。

席間,三個人聊得都很愉快。陳總話雖不多,但是每句話都讓李先生無比興奮。陳總問李先生:“你當年創業的時候,環境可比現在難多了,當時你是怎麼開辟渠道的?”

聊到這個話題,李先生眼前一亮,瞬間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起了自己的創業故事。在這個話題要結束的時候,李先生開始標榜自己的人品。他說:“我剛創業的時候,對於那些跟隨我的人,是當自己的兄弟一樣來交往的,當時完全平分所有的好處。直到現在,我的手下還經常叫我李哥,因為他們都知道,和李哥在一起不吃虧,李哥也從不虧待他們。無論在什麼場合,隻要李哥在,永遠都是李哥埋單。”說到此處,李先生說了一句,“這一點,小張也知道。”

小張當時一愣,隨即也做了表麵功夫,配合地點頭稱是。

但是,小張的心裏卻特別不是滋味。後來,小張找陳總說出了自己的疑問:“我和李先生在一起,他每次說要結賬,我都搶先了,所以所有的單都是我埋的。他在您麵前這樣暗示,好像我從來沒有付過賬,一直都是他在照顧我一樣,這不是扭曲事實嗎?”

本以為陳總會說:“這個李先生,他做人太不誠實了。”或者說:“小張,是不是你在撒謊?”

沒想到,陳總根本沒有糾結在這個問題裏,也沒有判斷事情的對錯,更沒有評判別人的是非,他隻是淡淡地說:“沒關係,就讓他這麼說吧。反而顯得你能力強,能夠不花分文、不請客吃飯就能搞定這麼大的一個訂單。”

小張說:“如果他在行業的圈子裏總標榜說,他和我在一起全是他埋單,會不會對我們公司產生負麵影響?”

陳總哈哈一笑說:“當然不會有負麵影響。別人聽到我們公司的業務員這麼硬氣,隻會認為我們產品的質量是過硬的,才做到從不求客戶,而是令客戶向我們示好。”

本來,小張一肚子的委屈,而且心中也都是悲觀的想法,但是當陳總寥寥數語說完,小張不但情緒緩解了,還瞬間由一個一肚子委屈的人變成了一個有著小小驕傲的勝利者。

這就是小張和陳總的區別:小張在乎對錯,陳總則完全從對錯裏跳出來,看的是最關鍵的利弊。

生活中,我們使用語言更是如此有趣。隻要換個角度看待一件事情,或者換個角度描述一件事情,你所表達的意思和給對方帶來的感受就會完全不同。


讓行為給話語帶來攻勢

聊天有時候會讓我們在和對方聊天的過程中識人識己。

在我的經曆中,有一件事情讓我想起來就有些慚愧,這個教訓給了我很大的一個啟發。於是,我常常采用一種故事化的手法把這樣的一個聊天案例,在不同場合進行分享。

我在大學時期就一直研究演講、口才之類的知識,整個大學期間,我協調和組織學校的活動,與老師、同學打交道也很順利。畢業後,我找工作的過程也很順利,我知道這是常年研究溝通的藝術給我帶來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