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他非常努力,也很用心,隻是一時遇到了困難,所以此刻,任何的指責都不是他最需要的。
我給他講了一個自己的故事:我剛開始帶人的時候,由於自己太年輕,升職也是最快的,所以很多老同事並不服氣,總是無意地跳過我,去找我的領導彙報和討論。
當時我想,所謂“管理”,不但是向下管理,而且還應該向上管理。
於是,我找到我的領導,明確了職責範圍,我的領導馬上就明白了很多事情可以放權給我。當我團隊的小夥伴再去找他的時候,他直接請他們來找我商量、定奪。
對我的團隊內部,我也立即采取了措施,那就是積極投入到團隊成員業務開展的困難裏去,幫助他們開展業務。尤其是很多老員工的談判,我主動參加了兩次,幫助他們更好、更快地完成了業務談判。同時,我也是在執行自己的職責。
講完自己的這個故事之後,我和這個同事之間心照不宣地展開了工作上的配合。他現在也堪稱稱職的團隊負責人。
最短的故事隻有一個字
據說,中國最短的成語隻有兩個字,這個成語叫作“舉燭”。
這個成語的由來據說是這樣的:楚國的都城裏,有人給燕國的相國寫了一封信。他是在夜裏寫的,寫時光線不夠亮,他便吩咐捧蠟燭的人說:“舉燭!”
說著,他便隨手在信上寫上了“舉燭”兩個字。其實,“舉燭”這兩個字並不是信裏要說的內容。燕國的相國收到他的信後,卻解釋說:“舉燭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這就要選拔賢德的人來加以任用。”
燕國的相國對自己的國君說了這個意思,國君聽了十分高興地照著去辦,國家因此得到了治理。
這個成語本身就是一個有意思的故事,我也常常用這個故事來形容很多“歪打正著”的事情。
我受到這個故事的啟發,常常思考:我們在人與人的溝通中,能夠講到的最短的故事是什麼?
當然,再次說明一下,在本書中,我所提到的故事,並非離奇的事件,而是對真實故事稍以加工,用它們來打動和說服別人。隻要是符合人的大腦運作規律,能夠打動人心的溝通,哪怕隻用一個詞,也許就是一個有力量的故事。那麼,人與人之間,講的最短的能夠打動人心的故事到底是什麼?
我的答案是三種情況:第一,它可能僅僅是一個名字;第二,它可能隻是一個數字;第三,它可能隻是一句話。
第一,短故事可以隻是你的名字,或者是一個稱呼。
當你經常出差,每次出差都住同一家酒店,酒店的服務人員準確地稱呼你時,這個稱呼中就暗含了一種重要的類似友情的成分。
而且,我發現即使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如果你需要別人幫忙時,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名字當場清清楚楚地告訴對方。
我想起上學的時候,需要聯係一位非常知名的老師來做演講。
我去了他的公司好幾次,每一次,我都告訴他公司的工作人員,我來自哪個大學,我是該校的學生會主席,誠意邀請老師來為我們演講。
但是,前兩次都沒有效果,第三次我就改變了策略,我說我是一名叫張超的大學生。
這個名字起作用了。它意味著一個真實的、有情感的大學生的存在,而不是某個機構的合作邀請。
這位老師見我第一麵的時候,準確地叫出了我的名字。這讓我意識到,自己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個故事。當你讓對方意識到你是一個區別於“張偉”“張帆”的獨特的人時,對方就對你多了一份人與人之間的聯結。
後來,這個方法被我廣泛地應用到了我的工作中:我見到陌生人會先報自己的名字,我寫工作郵件從來不會忘記署名,我會尋找好的時機去向別人介紹和自己相關的故事,等等。
第二,故事可以隻是一個數字。
有兩個朋友向我推薦過他們的私人健身教練。第一個朋友非常熱情,說他的這位健身教練為哪些名人服務過,而且擁有多少很厲害的證件,還有健身的效果有多麼神奇……他幾乎用到了“100%有效”的“隆重推薦”。
第二個朋友講了講他的私人健身教練是如何在他身上,讓他看到了自己的變化的。然後說,他向很多不錯的朋友推薦了這位健身教練,90%的朋友都非常感謝他的推薦。
人的本能,總是對一些絕對化的數字和絕對化的觀點存疑。
在這個案例中,我認為讓我下定決心的,是——“90%”這個數字!
原因是,健身本來就是一件對個人意誌力有要求的事情。正如那樣一句話:“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再厲害的健身教練也無法左右一個辦了健身卡卻不去健身房的人。”
所以,“90%”雖然隻是一個數字,但它背後的故事,卻是誠實可信的一種態度,是不誇大其詞的一種可靠背書。
我感謝第一個朋友的熱情,但我選擇相信第二個朋友的推薦。
第三,短的故事隻是一句話,卻可以為你加分。
如果能引入故事化的表達,就會為平淡無奇的對話增加趣味,令對方和你的溝通持續進行,即便隻有寥寥數語。
當客戶問你“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幾年了”,如果你隻回答“四年”,語音一落,溝通結束。
如果你回答:“四年了,這是我做得最久的一份工作。我覺得這可能就是熱愛的力量……”
這便是溝通的開始,客戶從中感受到的信息會很多。比如,你不但是穩定的,而且是熱愛本職工作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你提供的服務也將是穩定的,你對未來的承諾更加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