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善良的阿門達……我多希望你能經常陪在我的身邊!我已經可憐到了極點。我身體中最高貴的一部分——我的聽覺,已大大地衰退了。當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已顯現出了許多病象,但我瞞著沒說,現在情況越來越糟糕……這病還會痊愈嗎?我當然盼望著痊愈的那一天,但我知道那個希望是非常渺茫的,這類的病情是無藥可治的。我過著淒涼的生活,我避開了所有心愛的人,在這個悲慘而又自私的世界,我顯得是那麼淒慘……我不得不獨自一人承受這些痛苦!雖然我曾發誓要克服這個難關,但這可能實現嗎……”

在寫給韋格勒的信中,他說道:

“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兩年來我避開所有的交際活動,因為我不能跟人說話:我聾了。要是我從事別的職業,也許這並不會對我產生多大的影響,但以我目前的職業來說,這是多麼可怕的遭遇啊!我眾多的對手們將會怎麼看待我呢……在戲院裏,我得坐在十分靠近樂隊的地方,才能聽見演員們說話。假如我的座位稍遠一點,我就聽不見樂器和演員們高亢的聲音了……別人輕聲說話時,我勉強能聽到一些,但當他們高聲叫喊時,我簡直痛苦到難以忍受……我時常詛咒我的生命……普盧塔克教我學習隱忍。如果有可能,我願跟我的命運抗爭。但有些時候,我卻是上帝最可憐的造物……隱忍是多麼讓人傷心的避難所啊!然而這卻是我唯一的出路!”

這種悲苦的情緒流露在當時的一部分作品中,例如第十三號作品《悲愴奏鳴曲》。但奇怪的是,這時期的作品並非都帶著憂鬱的情緒,還有許多的樂曲竟表現出一種天真的歡快情緒,例如歡快的《七重奏》,清澈如水的《第一交響曲》等。毫無疑問,人的心靈是需要時間來適應痛苦的,它是那麼需要歡樂,而當現實生活中沒有歡樂時,他隻能自己通過音樂來創造歡樂。

現實的殘酷使貝多芬開始回憶過去美好的生活。即使它們已不存在了,但那些快樂的光芒還是會永久存在的。當貝多芬獨自一人居住在維也納時,他便開始倍加思念在故園生活的情景。這些情感反映在當時的一些作品中:作品《七重奏》中以變奏曲(Variation)出現的Andante(行板)的主題,便是一支萊茵地區的歌謠;《第一交響曲》也是一首讚頌萊茵的作品,是歌頌青年人滿懷夢想的詩歌,既快樂又慵懶,給人一種美好的希望。在作品的某些段落和引子(Introdu)裏,在神聖的Scherzo(諧謔曲)裏,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他那天才般的目光,就如同波提切利在《聖家庭》中所畫的幼嬰的眼睛,似乎從中可以窺見未來的悲劇。

除了身體帶給貝多芬的痛苦之外,他還經曆著另外一種痛苦,即愛情的折磨。韋格勒說他所看到的貝多芬總是對愛情充滿著熱情,他的愛情似乎永遠是純潔的。對愛的熱情和獲取歡愉之間沒有任何關係。現代人總是把二者混為一談,那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愛情,也不曾看見過真正的愛情。

“親愛的、善良的阿門達……我多希望你能經常陪在我的身邊!我已經可憐到了極點。我身體中最高貴的一部分——我的聽覺,已大大地衰退了。當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已顯現出了許多病象,但我瞞著沒說,現在情況越來越糟糕……這病還會痊愈嗎?我當然盼望著痊愈的那一天,但我知道那個希望是非常渺茫的,這類的病情是無藥可治的。我過著淒涼的生活,我避開了所有心愛的人,在這個悲慘而又自私的世界,我顯得是那麼淒慘……我不得不獨自一人承受這些痛苦!雖然我曾發誓要克服這個難關,但這可能實現嗎……”

在寫給韋格勒的信中,他說道:

“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兩年來我避開所有的交際活動,因為我不能跟人說話:我聾了。要是我從事別的職業,也許這並不會對我產生多大的影響,但以我目前的職業來說,這是多麼可怕的遭遇啊!我眾多的對手們將會怎麼看待我呢……在戲院裏,我得坐在十分靠近樂隊的地方,才能聽見演員們說話。假如我的座位稍遠一點,我就聽不見樂器和演員們高亢的聲音了……別人輕聲說話時,我勉強能聽到一些,但當他們高聲叫喊時,我簡直痛苦到難以忍受……我時常詛咒我的生命……普盧塔克教我學習隱忍。如果有可能,我願跟我的命運抗爭。但有些時候,我卻是上帝最可憐的造物……隱忍是多麼讓人傷心的避難所啊!然而這卻是我唯一的出路!”

這種悲苦的情緒流露在當時的一部分作品中,例如第十三號作品《悲愴奏鳴曲》。但奇怪的是,這時期的作品並非都帶著憂鬱的情緒,還有許多的樂曲竟表現出一種天真的歡快情緒,例如歡快的《七重奏》,清澈如水的《第一交響曲》等。毫無疑問,人的心靈是需要時間來適應痛苦的,它是那麼需要歡樂,而當現實生活中沒有歡樂時,他隻能自己通過音樂來創造歡樂。

現實的殘酷使貝多芬開始回憶過去美好的生活。即使它們已不存在了,但那些快樂的光芒還是會永久存在的。當貝多芬獨自一人居住在維也納時,他便開始倍加思念在故園生活的情景。這些情感反映在當時的一些作品中:作品《七重奏》中以變奏曲(Variation)出現的Andante(行板)的主題,便是一支萊茵地區的歌謠;《第一交響曲》也是一首讚頌萊茵的作品,是歌頌青年人滿懷夢想的詩歌,既快樂又慵懶,給人一種美好的希望。在作品的某些段落和引子(Introdu)裏,在神聖的Scherzo(諧謔曲)裏,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他那天才般的目光,就如同波提切利在《聖家庭》中所畫的幼嬰的眼睛,似乎從中可以窺見未來的悲劇。

除了身體帶給貝多芬的痛苦之外,他還經曆著另外一種痛苦,即愛情的折磨。韋格勒說他所看到的貝多芬總是對愛情充滿著熱情,他的愛情似乎永遠是純潔的。對愛的熱情和獲取歡愉之間沒有任何關係。現代人總是把二者混為一談,那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愛情,也不曾看見過真正的愛情。

在貝多芬的內心裏多少有些清教徒的氣息,他厭惡粗俗的談吐和思想,始終認為愛情是神聖的。據說他不能原諒莫紮特,就是因為莫紮特不惜糟蹋自己的才華去寫《唐璜》。他的摯友申德勒確信“他一生潔身自愛,從沒有做出過什麼越軌的行為”。這樣的一個人注定要受到愛情的欺騙,做愛情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