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吉·穆拉特》具有宏大的場麵,一開始便好像一部史詩式的長篇小說那樣敘述。它敘述了發生在1851年高加索戰爭中的雜事。在寫本書的時候,托爾斯泰正處於最能控製他藝術才能的階段。將所見所想都寫得非常完滿。但奇怪的是,大家對於故事本身並不真正感興趣,因為讀者覺得托爾斯泰自己對這個故事也不是很感興趣。在故事中出現的每個人物,托爾斯泰都給予了恰當的同情,他對於每個人物,即使是那種隻短暫地出現在我們麵前的人,也都進行了完美的肖像描寫。他為了要愛全體,對人物沒有表現出任何的偏愛。他寫這部作品,似乎並不是因為內心的需要,而隻是為了身體的需求。就好像人們需要舒展筋骨一樣,他也需要活動一下他的創作才能,於是就進行創作了。

其他具有托爾斯泰個人氣質的作品,往往達到了一種悲愴的境界。自傳式的作品即屬此類,如《一個瘋人的日記》,回憶了1869年托爾斯泰精神狂亂時期最初幾夜的恐怖景象;又如《魔鬼》,這是他最後的也是最長的短篇小說,書中的一些部分寫得十分優秀,但它的結局卻很無聊。一個鄉下的地主,和他下人的一個女兒發生了關係,但他卻跟別人結了婚,離開了這個下人的女兒。但這個女人“留在他的血液裏”,他一旦看見了她,就情不自禁地想要占有她,她也追尋著他。最終他們又在一起了。他感到自己不能再離開她,結局他卻自殺了。書中對於各個人物的肖像描寫都可堪稱傑作,如描寫男子善良、軟弱、聰明、真誠、勤奮,而又充滿煩悶的形象,他年輕的妻子那種傳奇式的、多情的,美麗而健全、熱烈而不知貞操的形象等。可惜托爾斯泰在小說的結局放入了在現實中不存在的道德思想。這大概是因為作者也有過類似的愛情經曆吧。

五幕劇《黑暗中的光明》表現了托爾斯泰在藝術方麵的弱點。但當我們知道了托爾斯泰晚年時的悲哀時,我們就會發現這部作品也是十分動人的!書中的尼古拉·伊萬諾維奇·薩林特澤夫與托爾斯泰具有相同的信念,他試著要實踐他的信念,但這對於他是絕對不可能的。他因為妻子的眼淚而放棄了離開他的家庭,他留在家中,如窮人一般地生活,做著木工的工作。他的妻子和兒女們卻繼續享受著奢侈豪華的宴會。雖然他根本沒有參加過,但人們卻指責他是虛偽的。然而,由於受到他精神及人格所散發的光輝的影響,在他的身邊,竟出現了不少信徒。一個教堂的司祭,相信了他的主義,放棄了自己的職位。還有一個世家子弟也因為他的主義而拒絕服兵役,以致受罰。而這可憐的托爾斯泰的化身,深受懷疑之苦。他總是懷疑自己是不是犯了什麼錯誤,是不是無意中讓別人陷於痛苦或死地?最後,他擺脫痛苦的解決方法,就是讓那個被他無意中置於絕路的青年的母親殺死。

在另一個短篇《無所謂罪人》中,我們還可以找到托爾斯泰最後幾年生活的情景,同樣是一個因為處於無可自拔的境遇而受苦的人的懺悔錄。不管是富人還是被壓迫的窮人,他們雙方都沒有覺察到現在生活狀態的可怕與不合理。

托爾斯泰的兩部具有真實價值的劇本:一部是農村小劇,攻擊酒精危害的:《一切品性之所從來》。作品中的人物具有極強的性格,托爾斯泰形象逼真地描繪出了他們那種典型的體格和可笑的言語。另一部作品是《活屍》。除了具有真實的價值之外,它還有另外一層重要性,它是一部具有12個場景的劇本。它表現了那些被社會上荒謬現象所壓迫的善良而懦弱的人們。劇中的主人公費佳為了自己的善性和道德情操而斷送了一生,他的這些情操隱藏在放浪不羈的生活表象之下。他因為人類的卑微,和自己的不被重視而痛苦不堪,但他無力反抗。他有一個愛他的妻子,秉性善良、安分守己、很有理性,但是缺少一些生活的激情,缺少令人遺忘一切的“生活中的跳躍”。

他說:“我們都處於這樣的環境中,在我們麵前有3條道路,而且隻有3條。第一條是做一名公務員,掙的錢隻能讓你更加感覺到生活的卑微。使我感到厭惡,是我不能選擇的。第二條路是和這卑微的生活進行戰鬥,這是一個英雄才能做到的,我卻不是。剩下的隻有第三條路,即忘記自己,盡情地去喝酒玩樂,這是我所選擇的路,你們看這條路已將我引到了什麼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