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社會風尚似乎要把一個姑娘的端莊、貞潔作為它的理想標準,想方設法地把她們往這個方向培養。這種教育模式下的女孩子們確實富有教養、文氣十足,可對於性卻一無所知。這種脫離生活的教育使一部分女性成了犧牲品,她們婚後得順從自己的丈夫。可是有些姑娘到了三十歲仍孑然一身,這是多麼可悲啊!為了維護家庭尊嚴、遵守社會風尚,她卻要始終保持與年齡不相符的性盲狀態,更可悲的是她們雖然做出了巨大犧牲,日後卻要受到社會、報紙等的冷嘲熱諷。當時的幽默刊物經常對老處女冷嘲熱諷,說她們由於精神失常,不知道掩飾自己的性愛需求,這樣一來她們就嫁不出去,變成了老處女。

當時的資產階級風尚不允許未婚女子有任何同性欲相關的舉動,否則她將被視為“傷風敗俗”而被逐出家族,但它卻承認男性性衝動的存在,允許男性在社會道德的大牆之外偷偷完成這些事。20世紀的最後幾年,有些比較開明的家長給已經性成熟的男性比較及時的性引導,家長把家庭醫生請來,由這些醫生負責他們的性啟蒙教育。醫生給男性成員講述一些基本理論知識,勸誡他們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以防止染上性病或躲避不必要的麻煩。事實上他們的這些講述有些多餘,因為青年們已經無師自通、自學成才了;有些家長采取了更激進的方法,他們直接聘請漂亮姑娘上門,為男性成員提供現場性教育。這樣的做法一舉兩得:一方麵,男性成員切身參與到性行為當中,掌握了一些很實用的理論常識;另一方麵,在家裏做這些事,表麵上可以保持禮儀,保護青年不落入“騙子”之手。然而社會卻一直唾棄這樣的啟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