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四年,曾在張愔手下任職多年的司勳員外郎張仲素前往拜訪白居易,他對關盼盼的生活十分了解,並且深為盼盼的重情而感動,因關盼盼曾與白居易有一宴之交,又傾慕白居易的詩才,所以張仲素這次帶了關盼盼近來所寫的《燕子樓新詠》詩三首,讓白居易觀閱。白居易展開素雅的詩箋,上麵寫著這樣的詩:
其一: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其二:
“北邙鬆柏鎖愁煙,燕子樓中思悄然;自理劍履歌塵絕,紅袖香消一十年。”
其三:
“適看鴻雁嶽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瑤琴玉簫無愁緒,任從蛛網任從灰。”
詩中展示了關盼盼在燕子樓中淒清孤苦、相思無望、萬念俱灰的心境,真切感人。白居易讀後,回憶起在徐州受到關盼盼與張愔熱情相待的情景,那時夫妻恩愛相隨,這時卻隻留下一個美麗的少妻獨守空樓,怎不是人世間的一大憾事!白居易不由得為關盼盼黯然神傷,流下一掬同情的眼淚。捧著詩箋,大詩人愛不釋手地反複吟詠,心想張愔已經逝去十年,尚有愛姬為他守節,著實令人羨慕。但是又轉念一想:既使如此情深義重,難舍難分,為何不追隨他到九泉之下,成就一段令人感歎的淒美韻事呢?於是在這種意念的驅使下,白居易十分肅穆地依韻和詩三首:
其一:
“滿窗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臥床,燕子樓中寒月夜,秋來隻為一人長。”
其二:
“鈿帶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起即潸然;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一十年。”
其三: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墳上來;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白居易設想徐州西郊的燕子樓上,秋來西風送寒,月明如水,更顯得淒冷與孤寂。獨居樓上的關盼盼想必受盡了相思的煎熬。張愔離去後,她脂粉不施,琴瑟不調,往日的舞衣也疊放箱中,根本再也沒有機會穿戴上身了。忽然筆鋒一轉,說到張愔(尚書)墓上白楊已可作柱,而生前寵愛的紅粉佳人還孤孤單單地獨守空幃,倘若真的情真義摯,為何不甘願化作灰塵,追隨夫君到九泉之下呢?
白居易對關盼盼原本是一片同情之心,這時為何又要勸她以死殉情呢?這並不是他有心要傷害關盼盼,隻因為按當時人們的道德標準來看,能以死殉夫,實是女人的一種崇高無上的美德。白居易認為,既然關盼盼能為張愔獨守空房,為什麼不再往前一步,從而留下貞節烈婦的好名聲,成為千古美談?在詩人的心目中,堅信節操和美名比生命更重要,他以為勸關盼盼殉情,並不是逼她走上絕路,而是為她指明一條陽光大道。為了更明朗地表達他的意念,他又十分露骨地補上一首七言絕句:
“黃金不惜買娥眉,揀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元和十四年,曾在張愔手下任職多年的司勳員外郎張仲素前往拜訪白居易,他對關盼盼的生活十分了解,並且深為盼盼的重情而感動,因關盼盼曾與白居易有一宴之交,又傾慕白居易的詩才,所以張仲素這次帶了關盼盼近來所寫的《燕子樓新詠》詩三首,讓白居易觀閱。白居易展開素雅的詩箋,上麵寫著這樣的詩:
其一: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其二:
“北邙鬆柏鎖愁煙,燕子樓中思悄然;自理劍履歌塵絕,紅袖香消一十年。”
其三:
“適看鴻雁嶽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瑤琴玉簫無愁緒,任從蛛網任從灰。”
詩中展示了關盼盼在燕子樓中淒清孤苦、相思無望、萬念俱灰的心境,真切感人。白居易讀後,回憶起在徐州受到關盼盼與張愔熱情相待的情景,那時夫妻恩愛相隨,這時卻隻留下一個美麗的少妻獨守空樓,怎不是人世間的一大憾事!白居易不由得為關盼盼黯然神傷,流下一掬同情的眼淚。捧著詩箋,大詩人愛不釋手地反複吟詠,心想張愔已經逝去十年,尚有愛姬為他守節,著實令人羨慕。但是又轉念一想:既使如此情深義重,難舍難分,為何不追隨他到九泉之下,成就一段令人感歎的淒美韻事呢?於是在這種意念的驅使下,白居易十分肅穆地依韻和詩三首:
其一:
“滿窗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臥床,燕子樓中寒月夜,秋來隻為一人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