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
張說(約667~730),字道濟,祖籍範陽(今河北涿縣),諡號文貞,居於河東(今山西永濟),後遷至洛陽。武後策賢良為正,張說年及弱冠對策第一,授太子校書,後任鳳閣舍人。因違背聖上旨意被流放欽州,中宗複辟後召回。睿宗時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玄宗開元初,因不肯屈就於太平公主的強權而不問政事。後曾拜中書令,封燕國公,出為相州、嶽州等地刺史。召還後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後遷中書令,累任右丞相、尚書左丞相。
送梁六自洞庭山
【原文】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譯文】
站在巴陵極目遠眺,滿眼隻見洞庭湖的秋色。君山形單影隻,就像漂浮在湖麵上。神仙之說美麗虛無,我的心就像洞庭湖水浩渺廣遠,悠悠蕩蕩。
【鑒賞】
此詩為送別詩。潭州(今長沙)刺史梁知微(即梁六)入朝時途經嶽州(今嶽陽),順便拜訪被貶黜後居住於此的張說。臨別時張說作此詩贈友,因送別地點在洞庭山,故有此名。
張說為官一波三折,大起大落,晚年被貶後居於嶽州。前來看望的友人上京為官,詩人想到友人就要乘船遠去,心中難免感到淒涼。簡單的一句“巴陵一望”訴盡所有思緒,望友人,望長安,望帝王,所有心情都寓於這“洞庭秋”之中,秋色淒美,平添愁緒。“孤峰”指洞庭湖上的君山,此山本是美景,在詩人眼中卻是孤零零地立於水上,也是以山自比,突顯晚年淒涼。
後兩句接上文,敘述君山傳說,以此為引開始抒情。君山的傳說有許多種,其中之一出自《拾遺記》,“其下有金堂數百間,玉女居之”。另有傳說說其是湘君姊妹修煉成仙的地方。美麗的傳說令君山更富神秘色彩。詩人以仙境暗示皇宮,送友人入京為官,難免自憐自傷。“不可接”盡顯詩人心中惆悵。那美麗虛無的傳說,廣闊平靜的湖水,都寄托了詩人無奈的哀傷情思。
全詩借景抒情,又以景語作結,意味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