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忠
張敬忠(生卒年不詳),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曾任監察禦史,以文學造詣聞名。據《新唐書》記載,曾於中宗神龍三年(707),由張仁願(時任朔方軍總管)奏請,分判軍事。開元中,任平盧節度使。其詩共兩首錄入《全唐詩》,《邊詞》是其得意之作。
邊詞
【原文】
五原①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
【注釋】
①五原: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
【譯文】
五原的春天姍姍來遲,已到了仲春二月垂楊卻尚未吐綠。現在河冰才開始解凍,而長安的春天已經要過去了。
【鑒賞】
張敬忠並不以詩歌聞名,此詩大概是他任職朔方時所作的。
詩人開篇點題,“五原春色舊來遲”是全篇主旨。據記載,朔方屬邊疆地區,五原西北處著名的西受降城,就是張仁願在任朔方軍總管一職時,為防止突厥進犯所建。
後三句承接首句,描寫五原春季景色,即何謂春遲。“二月垂楊未掛絲”描寫楊柳,暗中與中原作一對比。這樣的時節,中原的樹木應該已經吐出新綠,而此處的楊柳仍然“未掛絲”,毫無春季已經到來的征兆,可見邊遠之地的荒蕪。後兩句為對比,以“即今”為標誌與前兩句的“舊來”形成時間上的前後關係。在同樣的時間裏,五原的冰雪才剛剛融化,河水才剛剛開始解凍,想來長安都已經進入落花的暮春時節了。兩句詩不僅寫出了詩人駐守邊疆的苦寒荒涼,更表達了詩人思念中原、思念京城的感情。此詩特別的地方在於,這樣荒涼景色的描寫所要表達的並不是憂愁與孤寂,詩人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感情是開朗豁達的。詩人眼中不僅有春遲,更有“冰開”,於荒涼中見希望。詩人抱著積極的心情欣賞邊疆的壯美河山,可以說開盛唐風氣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