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葳蕤”來形容蘭,是茂盛的意思;用“皎潔”來形容桂,桂葉深綠,桂花嫩黃,二者相映自有皎潔之感。
接下來用“欣欣此生意”一句總結,不論葳蕤也好,皎潔也好,都表現出一派勃勃生機。“自爾為佳節”中的“佳節”回應開篇兩句中的春、秋,說明蘭桂都各自在適當的季節顯示出它們的生命力。一個“自”字,還表明了蘭桂各自榮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質。
“誰知”突然一轉,引出了居住於山林之中的隱逸之士。隱士由於聞到了蘭桂的芬香,產生了愛慕之情,“坐”,顯示出愛慕之深。“聞風”二字源於《孟子·盡心篇》,其中說:“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誌,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張九齡把“聞風”借用而來,用得恰如其分,用得自然順暢。
結尾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隱士既然聞風相悅,那麼,蘭桂如果有知覺,應該願意接受隱士的折花欣賞了。然而詩卻不順此而下,別出新意。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它們的本性,而不是為了供人折取欣賞。在這裏,詩人以此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建功立業,隻是一個人的本份,而不是用此來博得外人的讚賞,謀求富貴榮華。詩歌主旨,到此點出,行文脈絡也一貫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和“草木有本心”相互照應;上文的“誰知林棲者,聞風塵相悅”又和“美人折”遙相呼應。這最後十個字,總結上文,意蘊深刻。
用“葳蕤”來形容蘭,是茂盛的意思;用“皎潔”來形容桂,桂葉深綠,桂花嫩黃,二者相映自有皎潔之感。
接下來用“欣欣此生意”一句總結,不論葳蕤也好,皎潔也好,都表現出一派勃勃生機。“自爾為佳節”中的“佳節”回應開篇兩句中的春、秋,說明蘭桂都各自在適當的季節顯示出它們的生命力。一個“自”字,還表明了蘭桂各自榮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質。
“誰知”突然一轉,引出了居住於山林之中的隱逸之士。隱士由於聞到了蘭桂的芬香,產生了愛慕之情,“坐”,顯示出愛慕之深。“聞風”二字源於《孟子·盡心篇》,其中說:“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誌,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張九齡把“聞風”借用而來,用得恰如其分,用得自然順暢。
結尾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隱士既然聞風相悅,那麼,蘭桂如果有知覺,應該願意接受隱士的折花欣賞了。然而詩卻不順此而下,別出新意。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它們的本性,而不是為了供人折取欣賞。在這裏,詩人以此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建功立業,隻是一個人的本份,而不是用此來博得外人的讚賞,謀求富貴榮華。詩歌主旨,到此點出,行文脈絡也一貫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和“草木有本心”相互照應;上文的“誰知林棲者,聞風塵相悅”又和“美人折”遙相呼應。這最後十個字,總結上文,意蘊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