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句刻畫了邊塞壯麗的自然風光。黃河遠流,仿佛流入天上的白雲之間。萬丈高的峭壁山峰下,依傍著一座“孤城”。不似其他作品中的黃河氣勢宏大,這裏對黃河的描寫恬淡雋永,有綿綿不絕之感,突出的是邊塞之地的廣闊無垠。後一句對孤城的描寫是本句的重點,涼州城突出在“黃河遠上白雲間”的畫麵之中,身後萬丈高山更顯其所處地勢的重要。
後兩句由所見至所想。唐時有折柳送別的風俗,因而楊柳也是離別的象征。邊地駐守的戰士聽到羌笛所奏的《折楊柳》,難免心生離愁。一個“怨”字訴說出多少心中淒涼苦楚。用詞甚是精妙,點明主題。而“春風不度玉門關”,更是進一步描寫了邊塞之地的艱苦環境,令人更能體會征夫的心境。
整首詩風格深沉委婉,畫麵壯闊雄渾,寓情於景,是千古傳誦的名篇。
前兩句刻畫了邊塞壯麗的自然風光。黃河遠流,仿佛流入天上的白雲之間。萬丈高的峭壁山峰下,依傍著一座“孤城”。不似其他作品中的黃河氣勢宏大,這裏對黃河的描寫恬淡雋永,有綿綿不絕之感,突出的是邊塞之地的廣闊無垠。後一句對孤城的描寫是本句的重點,涼州城突出在“黃河遠上白雲間”的畫麵之中,身後萬丈高山更顯其所處地勢的重要。
後兩句由所見至所想。唐時有折柳送別的風俗,因而楊柳也是離別的象征。邊地駐守的戰士聽到羌笛所奏的《折楊柳》,難免心生離愁。一個“怨”字訴說出多少心中淒涼苦楚。用詞甚是精妙,點明主題。而“春風不度玉門關”,更是進一步描寫了邊塞之地的艱苦環境,令人更能體會征夫的心境。
整首詩風格深沉委婉,畫麵壯闊雄渾,寓情於景,是千古傳誦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