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毋潛
綦毋潛(約692~749),字季通,江西南康人。十五歲時遊學長安,與當時詩壇名家多有交往,漸負盛名。曆任宜壽縣尉和右拾遺,入集賢院待製,為校書郎。開元二十一年(733)辭官返鄉。後又官複著作郎,安史之亂後再度歸隱,但未返鄉,仍遊於江淮附近,後不知所終。其詩語言質樸平實,多為尋幽訪隱情趣之作。
春泛若耶溪
【原文】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①。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生事且彌漫,願為持竿叟。
【注釋】
①偶:通“遇”。
【譯文】
尋幽的興致始終不止,此去讓小船任意飄遊。晚風吹著輕快的行船,一路鮮花直進入溪口。到夜晚轉過西山山穀,隔山仰望天上的南鬥。潭水上飛起濃煙密霧,林中的月亮向後飄浮。人生的道路渺茫不定,願做溪邊垂釣一老叟。
【鑒賞】
該詩大約是詩人歸隱前後的作品。浙江紹興市東南的若耶溪如畫般秀美,據傳是當年西施臨溪浣紗之處。靜夜下趁著月色臨溪而上,別有一番幽雅情致。
文首的“幽意”二字揭示了全詩主旨。隱居不問世事,悠然自得之情趣不會“斷絕”。因而此次出行也隻是隨性隨情,並無刻意,也由此流露出安之若素的情緒。
接著的六句詩交代了泛舟的過程,著力刻畫了景物。晚風徐徐吹拂著小舟,緩慢地駛進遍布春花的溪口,多麼清幽閑致。一個“晚”字道出泛舟的時間,而“花”則切中標題的“春”,似是信手拈來,實則用心良苦。“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道出了時間地點的推移變換。“際夜”表明遊船時間之長。“西壑”是行舟所到的另一個地點,置身其中,忘卻身外之物時,舉目遠眺天上星宿,才發現不知不覺中已然“隔山”了。“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是對景物的描寫刻畫。水色之耀眼、霧氣之迷茫、月色之傾瀉都盡由一個“飛”字展現得活靈活現。泛舟緩慢前行,身後退去的是岸邊樹木夾雜的月色,景是美的,也是靜的,令人心曠神怡。
詩的最後兩句是全詩的主旨句之所在,表明了詩人的心境。感慨抒發得極為自然,由迷茫的夜景想到人生之虛無縹緲,更進而追慕“幽意”的人生,寧可如溪邊垂釣的隱者般永享自由自在的閑逸生活,不問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