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
李紳(約772~846),字公垂,祖籍安徽亳州。青年時,李紳曾目睹農民整日辛苦勞作卻得不到溫飽的情形,於是懷著同情和憤慨之情,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二首,他因此被稱為“憫農詩人”。
憫農二首
【原文】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春天種下一粒穀種,秋天就可收獲一萬粒。天下沒有一片閑田,卻仍有被餓死的農夫。
晌午在地裏給禾苗除草,汗珠滴落在禾苗下的泥土上。有誰知道那盤中的食物,無不凝聚著農夫們的辛勤汗水。
【鑒賞】
李紳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也是新樂府詩的最早實踐者,作有《新題樂府》二十首。
第一首開篇兩句,特寫“春種”、“秋收”的景象:春天,農夫種下代表著希望的穀種;秋風中,農夫又大汗淋漓地收割沉甸甸的穀穗。“一粒粟”和“萬顆子”是對豐收景象的生動描寫,“種”和“收”包含著詩人對農民勞動的讚美。第三句,詩人將視角進一步放大到四海之內,強調豐收的景象。“無閑田”,意為荒地已變成良田,點明農民的辛勤勞作。此句描繪的是豐收的盛況。到第四句,語意急轉直下。“農夫猶餓死”這一結果的出現,讓人大感意外。在大豐收的背景下,這一結果猶如晴天霹靂,使人震驚,發人深省。
第二首前兩句又是一個場景描寫:正午時分,農民頂著烈日在田裏勞作,汗珠一滴滴落在了土地上。盛夏的天氣如火燒般讓人感到痛苦,又值正午時分,農民耕作的辛苦可見一斑。在這裏,詩人將農民辛勤勞作的形象生動地展現在了讀者眼前。後兩句詩人再次以出人意料的筆法對殘酷的現實發出了拷問:現在還有誰懂得糧食來之不易呢?這是詩人的質問,同時也把問題留給讀者去思考。
兩首詩虛實結合、相互對比、前後映襯,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其結局出人意料,意味深長,給人留下無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