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從側麵描寫琴聲,主要表現詩人聽琴時的感受和反應。“嗟餘”乃詩人自謙,盡管自己不懂音樂,未能明白其中奧妙,但還是被穎師的琴聲深深打動,可見彈奏者技藝之精湛。詩人最初坐立不安,“起坐在一旁”短短五字,表現了詩人情感的劇烈變化,形神兼備地寫出了琴聲的波瀾起伏。琴聲觸發了詩人的身世之感,於是“推手遽止之”,不讓穎師再彈,而詩人此時卻早已“濕衣淚滂滂”。末兩句進一步渲染了穎師琴技的嫻熟。冰火原本不容,但穎師的琴聲一會兒把人帶進幸福的天堂,一會兒又把人擲入淒慘的地獄,就好像同時把冰和炭投入到聽者胸中,這種劇烈的波動使人無法承受。
本詩對聲音的描寫細致入微,用生動的形象和恰切的比喻表現出了琴聲的美妙,不落俗套。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
【原文】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譯文】
長安細雨紛紛,滋潤萬物。遠遠看去草色一片碧綠,走近了看卻稀疏零星,若有若無。這是一年中最美的早春景色,遠遠勝過綠柳滿城的暮春。
【鑒賞】
此詩作於長慶三年(823),是韓愈寫給當時的水部員外郎張籍的贈詩。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被稱為“張十八”,世人稱其為“水部張十八員外”。這首贈詩,短短四言,風格清新,實乃描寫早春景色之佳品。
前兩句從“草色”著筆,用雨中草色來點染春色。“天街”點明詩中春草長於帝都長安,後半句“小雨潤如酥”寫出了雨中青草濃鬱的生命氣息。第二句詩人在遠近不同的地方觀察草色,兩者感覺截然不同。
後兩句主要抒發詩人的議論和感慨。詩人以為,如果把草色與煙柳做個對比,這初春的草色要遠遠勝過那滿城的煙柳。因為這草色柔嫩、水靈,為早春時節所獨有,它象征著春回大地、萬象更新;而暮春時節,煙柳“滿”城都是,並不罕見,且色彩濃厚,反倒不招人喜愛了。
淡淡碧痕若隱若現,遠看有近觀無。詩人寫草色染而不點,真像是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師,寥寥數筆,就讓一幅生機勃勃、清新可愛的早春圖躍然紙上。
晚春
【原文】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譯文】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就要結束,爭相鬥豔想留住她離去的腳步。就連姿色平庸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在風中翩翩起舞,好似漫天飛雪。
【鑒賞】
此詩大約寫於元和十一年(816),又名《遊城南晚春》,為《遊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城南”指長安城南韋曲、杜曲一帶。本詩主要用“萬紫千紅的草樹”和“漫天飛舞的楊花榆莢”這幾種景物來表現“晚春”的景色,緊扣詩題。
第二部分從側麵描寫琴聲,主要表現詩人聽琴時的感受和反應。“嗟餘”乃詩人自謙,盡管自己不懂音樂,未能明白其中奧妙,但還是被穎師的琴聲深深打動,可見彈奏者技藝之精湛。詩人最初坐立不安,“起坐在一旁”短短五字,表現了詩人情感的劇烈變化,形神兼備地寫出了琴聲的波瀾起伏。琴聲觸發了詩人的身世之感,於是“推手遽止之”,不讓穎師再彈,而詩人此時卻早已“濕衣淚滂滂”。末兩句進一步渲染了穎師琴技的嫻熟。冰火原本不容,但穎師的琴聲一會兒把人帶進幸福的天堂,一會兒又把人擲入淒慘的地獄,就好像同時把冰和炭投入到聽者胸中,這種劇烈的波動使人無法承受。
本詩對聲音的描寫細致入微,用生動的形象和恰切的比喻表現出了琴聲的美妙,不落俗套。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
【原文】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譯文】
長安細雨紛紛,滋潤萬物。遠遠看去草色一片碧綠,走近了看卻稀疏零星,若有若無。這是一年中最美的早春景色,遠遠勝過綠柳滿城的暮春。
【鑒賞】
此詩作於長慶三年(823),是韓愈寫給當時的水部員外郎張籍的贈詩。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被稱為“張十八”,世人稱其為“水部張十八員外”。這首贈詩,短短四言,風格清新,實乃描寫早春景色之佳品。
前兩句從“草色”著筆,用雨中草色來點染春色。“天街”點明詩中春草長於帝都長安,後半句“小雨潤如酥”寫出了雨中青草濃鬱的生命氣息。第二句詩人在遠近不同的地方觀察草色,兩者感覺截然不同。
後兩句主要抒發詩人的議論和感慨。詩人以為,如果把草色與煙柳做個對比,這初春的草色要遠遠勝過那滿城的煙柳。因為這草色柔嫩、水靈,為早春時節所獨有,它象征著春回大地、萬象更新;而暮春時節,煙柳“滿”城都是,並不罕見,且色彩濃厚,反倒不招人喜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