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碧痕若隱若現,遠看有近觀無。詩人寫草色染而不點,真像是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師,寥寥數筆,就讓一幅生機勃勃、清新可愛的早春圖躍然紙上。

晚春

【原文】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譯文】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就要結束,爭相鬥豔想留住她離去的腳步。就連姿色平庸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在風中翩翩起舞,好似漫天飛雪。

【鑒賞】

此詩大約寫於元和十一年(816),又名《遊城南晚春》,為《遊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城南”指長安城南韋曲、杜曲一帶。本詩主要用“萬紫千紅的草樹”和“漫天飛舞的楊花榆莢”這幾種景物來表現“晚春”的景色,緊扣詩題。

前兩句詩運用擬人的手法寫草樹們看到春將歸去,都使出渾身解數,競相比美鬥豔。於是,刹那間千紅萬紫、百花齊放、春光無限。用“知”、“鬥”這兩個字,把“草樹”寫得活靈活現、生動有趣。

後兩句詩寫漫天飛舞的楊花、榆莢。平淡無奇的楊花榆莢看到百花爭豔,也不甘寂寞,於是隨風起舞,漫天飄絮,大湊熱鬧。寥寥數筆,寫盡滿眼春色。

詩人用擬人的手法來描繪這些晚春景物:草樹知春、百花鬥豔、楊花無才、榆英解思。這樣就寫活了這些美麗可愛的景物,很容易讓人浮想聯翩、思緒萬千,這正是本詩的精妙之處。

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

【原文】

五嶽祭秩皆三公,四方環鎮嵩當中。火維①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專其雄。噴雲泄霧藏半腹,雖有絕頂誰能窮?我來正逢秋雨節,陰氣晦昧無清風。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感通。須臾靜掃眾峰出,仰見突兀撐青空。紫蓋連延接天柱,石廩騰擲堆祝融。森然魄動下馬拜,鬆柏一徑趨靈宮。粉牆丹柱動光彩,鬼物圖畫填青紅。升階傴僂薦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廟令老人識神意,睢盱②偵伺能鞠躬。手持杯珓③導我擲,雲此最吉餘難同。竄逐蠻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長終。侯王將相望久絕,神縱欲福難為功。夜投佛寺上高閣,星月掩映雲朣朧。猿鳴鍾動不知曙,杲杲④寒日生於東。

【注釋】

①火維:古以五行分屬五方,因以“火維”指南方。②睢盱:凝視。

③杯珓:占卜用具。

④杲杲:形容日色明亮。

【譯文】

祭五嶽典禮如同祭祀三公,五嶽中四嶽環繞嵩山居中。南方地處荒遠多妖魔鬼怪,上天賜權南嶽神赫赫稱雄。半山腰噴雲吐霧迷迷茫茫,衡山有絕頂誰能登上高峰。我來此地正逢秋雨綿綿時,天氣陰暗沒有一絲兒清風。專心地祈禱好像真有感應,豈非為人正直感動了神靈。霎時風吹雲散顯現出峰巒,向上仰望高峰巍峨插雲空。紫蓋山綿延連接著天柱峰,石廩山起伏不平騰起祝融。景象森然驚心動魄下馬拜,沿著鬆柏小路走進神靈宮。粉色牆壁紅色柱光彩奪目,神鬼故事壁畫有青又有紅。登上台階彎腰進獻上酒肉,想以微薄祭品表示心忠誠。主管神廟老人能領會神意,凝神窺察連連地致敬鞠躬。手拿杯珓教導我擲占方法,說我此卦最吉祥無人能比。我被放逐蠻荒僥幸沒有死,衣食足甘願在這裏守終生。做王侯將相的願望早斷絕,神縱然要賜福也難以成功。夜晚投宿佛廟住在高閣上,星月交輝掩映山間霧朦朧。猿猴啼時鍾響不覺到天亮,燦爛秋日冉冉從東升高空。

【鑒賞】

貞元十九年(803),京畿大旱,發生饑荒。韓愈時任監察禦史,上書論天旱人饑狀,勸德宗輕徭薄賦,觸怒德宗,被貶為陽山(今屬廣東)令。永貞元年(805),皇帝大赦天下,韓愈離開陽山到郴州(今湖南郴縣)待命。同年九月,詩人由郴州趕赴江陵(今屬湖北)任法曹參軍,途中遊覽衡山,感慨萬千,便作此詩,借以排解苦悶,抒憤遣懷。

全詩可分為四段。起首六句為總分順序,先總寫五嶽,再專寫衡山之形勢、氣象,起筆高遠,語出不凡。接著八句寫登山,先寫秋景,再敘感覺,欲揚先抑,起伏波瀾,將敘事與寫景熔於一爐。此段用山路的崎嶇難走來暗寓自己宦途不平、人生坎坷。以下十句主要寫拜謁神廟,詩人祭神問天,申訴坎坷仕途,抒發憤懣情懷,這是全詩的重心之所在。最後四句描寫“宿寺”酣睡,表現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同時也流露出對現實的無奈和怨懣。

全詩意境開闊,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井然流暢。開篇從大處下筆,氣勢磅礴;中間寫衡嶽突兀,動人心魄,而詩人求神問卜,也不過是解嘲自慰而已;最末幾句表現了詩人冷漠無奈之態、怨憤抑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