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陶

陳陶(約812~885),字嵩伯,一說嶺南人,據其詩作題目及內容(《投贈福建路羅中丞》詩中稱建水一帶山水為“家山”)來看,應為劍浦(今福建南平)人,嶺南大約為其祖籍。早年曾在長安遊學,頗通天文曆數,尤擅詩歌,科舉失利後雲遊各地。唐宣宗大中年間前往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西)隱居,後無音訊。

隴西行

【原文】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譯文】

發誓要掃滅匈奴奮不顧身,五千軍士與胡人激戰喪生。可憐無定河邊的累累白骨,還是春閨少婦夢裏的親人。

【鑒賞】

《隴西行》本樂府舊題,以書邊事為主。隴西指的是今甘肅寧夏隴山以西地區。陳陶《隴西行》有四首,本詩是第二首。這首詩歌頌邊關將士舍生忘死的精神,反映了戰爭給百姓造成的苦難,對那些因戰爭而成為寡婦的女子給予深深的同情。

頭兩句簡述戰場廝殺。第一句“誓掃”、“不顧身”展現了將士們勇敢無畏的氣魄與視死如歸的決心。第二句筆意突變,寫戰爭的結局是五千人陣亡。“貂錦”為漢朝羽林軍裝束,在此代指王牌軍隊。這般強大的軍隊,竟有五千人犧牲,可見戰況何等激烈。

後麵兩句,詩人將目光轉向戰死者的妻子——那些苦等丈夫回家的少婦。“河邊骨”同“夢裏人”恰當地聯係在一起,寫出閨中女子尚不知愛人捐軀,依舊在夢中與之相會。“無定河邊骨”和“春閨夢裏人”構成強烈對比,為詩歌增添了強大的悲劇魅力。

這首詩虛實結合,匠心獨具,意義深刻,感人肺腑,揭露了頻繁的戰事對千萬百姓的摧殘,明確表達了反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