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鄴

曹鄴(約816~875),字業之,一說鄴之,桂林陽朔(今屬廣西)人。從小聰慧過人,讀書刻苦勤奮。大中四年(850)舉進士,先後做過天平節度使幕府掌書記、太常博士、禮部郎中、吏部郎中、揚州刺史。後辭官,居於桂林城北阜財坊,終日讀書、寫詩、教館。他的詩作多表現其故鄉的山水田園之美,有著濃重的鄉土色彩。著有詩集三卷,今存二卷。《全唐詩》收其詩共108首。

官倉鼠

【原文】

官倉老鼠大如鬥,見人開倉亦不走。健兒無糧百姓饑,誰遣朝朝入君口?

【譯文】

官倉裏的老鼠肥碩得如量米的鬥,看見人打開倉門也不逃走。戍邊的將士沒有糧食,勤勞的百姓正在忍饑挨餓,是誰把官倉的糧食送入老鼠的口中?

【鑒賞】

據《史記·李斯列傳》:“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歎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詩人明顯受到這段史實的啟發,從而創作了這首傑出的諷喻詩,借“官倉鼠”揭示了黑暗社會中的官場弊病。

頭兩句生動地描繪了官倉鼠的碩大體型與肆無忌憚的脾性。第一句裏的“大如鬥”,以誇張手法極言老鼠之大;第二句準確表現出官倉鼠不但體型碩大,膽子還不小。它體型碩大,是被倉裏的糧食撐的;它見人不躲,因為沒人整治它。

第三句筆鋒轉向“人”,即“健兒無糧百姓饑”。倉中碩鼠肥,然而戍衛邊關的猛士和終日忙碌的百姓竟然在忍饑挨餓。通過鮮明的對比,詩人以寥寥七個字,將殘酷而真實的社會問題揭露出來,寫出了人饑鼠飽的荒謬現實。最後一句用質問的口吻收結全詩:誰將倉中積粟天天送到官倉鼠的口中?其意發人深思。

這首詩仿佛在詰責管理糧倉的人玩忽職守,然而細品其味,實則在鞭撻中飽私囊的墨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