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鶴
杜荀鶴(約846~904),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多次入京赴試,皆不中。曾作《時世行》十首獻與朱溫,望其輕徭薄賦,不中溫意,後來進頌德詩討好朱溫。大順二年(891)舉進士。次年在宣州田頵處為從事。天複三年(903),奉頵命赴大梁通好朱溫,溫喜而授其為翰林學士,不久患惡疾,旬日病逝。他的詩作語言淺顯易懂,風骨清雅,被後人稱作“杜荀鶴體”。
春宮怨
【原文】
早被嬋娟誤,欲妝臨鏡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憶采芙蓉。
【譯文】
早因容貌美麗誤入深宮,想要對鏡梳妝心懶意慵。皇帝寵愛並不在乎貌美,我梳妝打扮又有什麼用呢?春風和暖鳥聲清脆悅耳,旭日高升花影疊疊重重。時時想起越溪浣紗女伴,何時才能一起再采芙蓉。
【鑒賞】
本詩是表達宮女幽怨的宮怨詩,其中亦寓懷才不遇之意。
首聯和頷聯從宮女的角度描繪了欲妝又止的情形,似有怨恚。首聯敘宮女因貌美而入宮,未曾想宮中的生活竟是這般孤寂無聊。她對鏡自憐,原打算悉心打扮一番,可又心懶意慵。“嬋娟”即美麗的容貌;一個“誤”,道出了心中不盡的愁怨,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一個“慵”,表現了宮女的倦意和失落的心情。
頷聯是流水對,繼續描寫宮女欲妝又止的心理。皇上看重的並非相貌美醜,那麼再怎樣梳妝打扮又有何用?詩人通過反問的口吻說明裝扮毫無用途,言外之意是要爭得皇恩,需要的是險惡的心機和獻媚取寵的技巧。
頸聯調轉筆鋒,描繪起屋外春意盎然的景色來:和煦的微風,清脆的鳥啼,旭日高升,花影重重。這些描寫緊扣著女主人公,表現了她在觸覺(風暖)、聽覺(鳥聲)和視覺(花影)方麵的感受。欲妝又止,偶然欣賞到窗外誘人的景色,又增添了她伶仃寂寥的痛苦。一個“碎”,一個“重”,令人感到意味無窮。
尾聯中展開對宮女從前生活的追憶。眼前這番春景,讓她憶起進宮之前在故鄉溪畔采芙蓉的美好日子。越溪代指宮女故鄉。此二句詩構成了今昔的鮮明對比,通過昔日的歡娛反襯今朝的孤苦伶仃,將女主人公的幽怨表現得十分強烈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