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隱

羅隱(約833~909),字昭諫,餘杭(今屬浙江)人。原名橫,因多次落榜,更名為隱。光啟三年(887)歸江東,窮困潦倒,55歲時改投吳越王錢鏐,先後任錢塘令、鎮海軍掌書記、節度判官、鹽鐵發運副使、著作佐郎,奏授司勳郎。907年,朱溫簒唐稱帝,召以諫議大夫,不行。七十七歲逝世。羅隱自幼聰穎,然懷才不遇,故詩作多含諷刺之意。

【原文】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

不管是平地還是山尖,隻要是鮮花盛開之地,皆被蜜蜂占據。它們采盡百花釀成了蜜,這樣辛苦這樣忙碌,究竟是為了誰呢?

【鑒賞】

本詩是一首諷喻詩。蜂蝶一般象征著風韻,羅隱則別出心裁,抓住蜜蜂辛勞一生釀蜜這一特點,創作了這首寓意深遠的諷喻詩。

頭兩句欲揚先抑,以誇張之筆,指出不管是開闊平地還是陡峭山嶺,隻要有花朵的地方,全讓蜜蜂占據了。“不論”、“無限”、“盡”這一係列的詞語,充分表現了蜜蜂“風光盡占”,為後麵調轉筆鋒做鋪墊。

後兩句是詩人的議論:蜜蜂千辛萬苦釀成甜蜜後,卻不知道蜜會落到誰手裏。這與前兩句的意味反差極大,展現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引人深思。有人認為本詩是感慨世人為利祿而奔忙,也有人覺得是在讚揚勞動人民,諷刺不勞而獲者。如果認真體味,就會發現這兩種解釋各有各的道理,這也是此詩的精妙之處。

這首詩敘議兼用,巧用反詰,吟慨情真,寄意遙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