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穀
鄭穀(約848~911),字守愚,袁州(今江西宜春)人,七歲能作詩。光啟三年(887)中進士,任京兆鄂縣尉。遷右拾遺補闕。乾寧四年(897)任都官郎中,詩家遂稱之為“鄭都官”。又因其《鷓鴣》詩聞名當時,號“鄭鷓鴣”。著有《雲台編》三卷、《宜陽集》三卷。
淮上與友人別
【原文】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譯文】
揚子江邊楊柳依依,亂飛的楊花使渡江的行客滿懷愁緒。驛亭中傳來幾聲笛聲,天色已晚,我們即將分別,你要去瀟湘大地,我要去京都長安。
【鑒賞】
這首七絕為一首送別詩,乃詩人在揚州同故人分別時所寫。整首詩將抒情性、形象性與音樂性融為一體,體現了唐代詩歌善於抒情、富有風韻的特征。
第一、二句借景抒情,道出愁思,景色亮麗而情感哀傷,別有韻味。揚子江,隋曾設揚子津,後沿江建揚子宮,唐代設揚子縣(大部在今江蘇儀征),此地區的長江江麵遂名揚子江。江岸楊柳依依,傍晚微風輕拂,柳條招展,楊花飄散。如此美妙的柳色春情,反而容易勾起愁腸,“愁殺”便點出了愁思。詩人以淡墨渲染景致,以重筆表現心中愁思,借樂景發哀情,反襯自身傷感。詩中“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幾個同音字刻意重複,回環往複,將聲律和情韻的藝術魅力充分表現出來。
三、四句由自然景物轉向“離亭”道別,直接描寫分別時的情形。驛亭餞別,酒過三巡,別情漸起,筵席上忽然響起哀怨傷婉的笛聲,在傷感的笛聲中,天色慢慢暗淡下來。兩位朋友在暮雲下依依惜別,各奔東西——君向瀟湘我向秦。瀟湘指瀟水與湘水,經過今湖南境內。整首詩至此而終,餘韻悠長。
這首詩借景寫情,情景交融,音律回環往複,情韻甚濃,是晚唐絕句裏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