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韜玉
秦韜玉(生卒年不詳),字仲明,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屢考進士不第,唐僖宗中和二年(882)賜進士及第。曾隨唐僖宗入川,攀附權高勢大的宦官田令孜,授工部侍郎、神策軍判官。所作詩歌均用七言,想象奇特,用語清新典雅,意境自然,多傳世名句,藝術成就斐然。
貧女
【原文】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譯文】
貧家的女兒不識綺羅的芳香,想托個良媒說親更感到悲傷。誰能愛我高尚的品格和情調,珍惜我這樸素入時的梳妝。敢誇十指靈巧針線做得精美,決不天天描眉與人爭短比長。深恨年年手裏拿著金線刺繡,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鑒賞】
本詩因語涉雙關、意義豐富,一直為人所稱道。詩人通過一位老守空閨的貧家女傾訴其身世,抒寫世態炎涼,同時顯露了詩人鬱鬱不得誌、寄人籬下的苦楚。
首聯敘其衣飾。主人公稱自己家境貧寒,從小衣著粗陋,沒見過美麗的綾羅綢緞,這樣就刻畫出了一位淳樸善良的貧女形象。已到出嫁的年齡,卻因為家徒四壁,沒有媒人上門說親;想放開羞澀之意請人說媒,然而這種想法隻能使自己更傷心。貧女清高而又矛盾的心緒在這裏得到了充分表現。
頷聯由外界環境入手,表現時俗:現在的人關注的是豔裝麗服,誰會喜歡我高潔的品性和“儉梳妝”呢?
頸聯將筆墨著於主人公自身,體現她獨特的性格:我心靈手巧,飛針走線,敢於在別人麵前誇耀;我不會和時俗同流合汙,將雙眉畫長,和人家比美。
末聯主人公又不得不麵對現實,接上一聯的“針巧”,訴說自己出嫁之日遙遙無期,還要年年壓金線,替他人縫製嫁衣。末句的含義深刻而豐富,包含著帶有普遍性的哲理,擴大了詩的社會意義。
這首詩設置了女主人公同社會風俗的矛盾衝突,表現了她心底的痛楚,語言樸實流利,微言大義,是晚唐詩歌中的一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