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億
楊億(974~1020),字大年,祖籍浦城(今屬福建)。他很小就以才名世,宋太宗親自召其殿試,封秘書省正字,後追進士及第,官至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先後擔任過知製誥、工部侍郎、翰林學士。他與劉筠、錢惟演等都是好友,常交遊唱和,是“西昆體”的代表詞人之一。卒於天禧四年(1020),時年四十七歲,諡號文。有《武夷新集》二十卷,詞隻有《少年遊》一首流傳後世。
少年遊
【原文】
江南節物,水昏雲淡,飛雪滿前村。千尋翠嶺,一枝芳豔,迢遞寄歸人。
壽陽妝罷,冰姿玉態,的的①寫天真。等閑風雨又紛紛,更忍向、笛中聞。
【注釋】
①的的:古時女子的一種裝飾。
【譯文】
江南早春時節,層雲慘淡,水麵煙霧蒙蒙,村前漫天飛雪。梅嶺上梅花怒放,折下一枝,寄給千裏之外的不歸人。
當年,壽陽公主額上的梅花妝,精致高雅,襯托出她天生麗質、冰清玉潔。可是風雨無情,致使落英繽紛。更讓人難以忍受的是,耳邊傳來幽怨的笛聲,令人痛斷肝腸。
【鑒賞】
這是一首寫梅的詞,描寫了淩霜傲雪的梅花,暗寄了詞人對風雨人生的感慨,體現出其高潔的品格。詞人一開始就突出了梅花的姿態:早春的江南,萬物尚在沉睡之中,而梅花卻率先迎雪開放,告訴人們春天已經不遠了。這裏用了反襯的手法,以水和雲襯托梅花的傲然開放,描其形,現其神。下麵緊接著寫由梅花引發的聯想:如此高潔的梅花,何不寄給遠方的親人?到這裏,主人公的情感已經不止限於對梅花的喜愛了。
下片著力寫梅花的豔麗以及由此引起的感傷。唐韓鄂《歲華紀麗·人日梅花妝》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南朝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有一次正在含章殿的屋簷下休息,一片梅花落在了她的額頭上,留下了花瓣的印痕,且不能去除。當時的人紛紛效仿,這種額妝就被稱為梅花妝。“壽陽妝罷”化用了這個典故,描繪出梅花的冰姿玉態,讚美了梅花高潔的品質。下一句筆意直轉,道出了風雨無情。“又”字由花及人,分明使詞人想到了自己的風雨人生,“等閑”兩字更表達了自己的清白無辜。最後一句落於抒情,蘊藉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