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昪

張昪(992~1077),字杲卿,祖籍韓城(今屬陝西)。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進士,曆任要職,卒於熙寧十年(1077),時年八十六歲,諡號康節。他的詞風格雄渾蒼涼,《全宋詞》收錄了兩首。

離亭燕

【原文】

一帶江山如畫,風物向秋瀟灑。水浸碧天何處斷?霽色冷光相射。蓼嶼①荻花洲,掩映竹籬茅舍。

雲際客帆高掛,煙外酒旗低亞。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閑話。悵望倚層樓,寒日無言西下。

【注釋】

①蓼嶼:指長滿蓼花的高地。

【譯文】

金陵風光美麗如畫,秋色明淨清爽。碧天與秋水一色,何處是盡頭呢?雨後晴朗的天色與秋水閃爍的冷光相輝映。蓼草荻花叢生的小島上,隱約可見幾間竹籬環繞的草舍。

江水盡頭客船上的帆仿佛高掛在雲端,煙霧籠罩的岸邊,有低垂的酒旗。那些六朝興盛和衰亡的往事,如今已成為漁民、樵夫閑談的話題。在高樓上獨自遙望,倍感蒼涼,淒冷的太陽默默地向西落下。

【鑒賞】

這是宋代較早的一首懷古詞,寫登樓時看到的金陵(今南京)之景,抒發了惆悵孤寂的落寞情懷。

上片寫金陵(今南京)山水,雨後的秋景清爽開闊。前兩句寫全景,如畫的江山本就很美,草木隨季節變色也屬正常,可加上一個“秋瀟灑”後,它就染上了一絲超凡脫俗的氣質。後麵是一係列特寫:天高雲低,水天一色,無邊無際。一個“浸”字,把景色壯闊的特質充分表現了出來。“霽色”與“冷光”相連,一動一靜,相映生輝。後兩句視角轉換,詞人開始關注人文景觀,銜接自然,為下文的抒情埋下了伏筆。

下片抒發感懷。詞人以景起筆,寫雲裏高帆,煙外酒旗,營造出一種悲涼抑鬱的氛圍。然後詞人抒發感慨,想到朝代的興衰、人世的滄桑,“盡入漁樵閑話”,是何等的悲涼!“悵望”寫自己的哀傷之感。寒日無言,默默西沉,又平添了幾分蕭索。

這首詞逐層鋪展,構思巧妙,風格蒼勁,已經與婉約派的哀婉纏綿迥然有別,是宋詞由婉約向豪放轉變時期的過渡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