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國
王安國(1028~1074),字平甫,祖籍臨川(今江西撫州),王安石的弟弟。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賜進士出身。先後擔任過西京國子監教授、崇文院校書、秘閣校理等職。卒於熙寧七年(1074),時年四十七。有詞三首傳世。
清平樂·春晚
【原文】
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①汙,昨夜南園風雨。
小憐②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
【注釋】
①宮錦:宮中所特有的錦緞,這裏指落花。
②小憐:歌女的名字。
【譯文】
怎麼也未能把春留住,白白地讓黃鶯唱個不停。滿地都是髒汙的落花,那是昨夜一場風雨侵淩的結果。
小憐姑娘剛剛彈起琵琶,她思緒萬千,縈繞天涯。看那不肯進入豪門大戶的楊花,正自由自在地在春風中漫舞。
【鑒賞】
這首詞傷春惜時,流露出詞人對逝去年華的留戀和感慨。全詞筆法新奇,很受人們喜愛。
上片寫暮春之景。起首兩句,“鶯兒語”是暮春特有的景象,點明了時節。“費盡”二字賦鶯兒以情感,寫黃鶯啼叫是在挽留將逝的春天。其實鶯本無情,真正想挽留春駐的是詞人自己。這裏詞人運用擬人的手法,借黃鶯之口抒發自己的惜春之情,同時也流露出詞人因春天逝去而生的失落,可謂獨具匠心的一筆。“滿地殘紅”是暮春之景,詞人比之以被汙損的宮錦,足見憐惜之深切。
下片言情。“小憐”二句視角轉換,從視覺到聽覺:詞人正深深惋惜之時,忽聞琵琶嗚咽,這哀傷之曲動人情思,纏繞天涯。詞人在這裏抒發的是眼見春將逝去,虛度年華的感慨,透露了自己無可奈何的悲情。結尾詞人讚歎自由自在的楊花,雖然即將落地,但依然心誌不移,不肯飛入那畫堂朱戶。
本詞著筆於聲、色,通篇寫景,但景中含情,寓情於景,筆法高超,堪稱精妙。最後一句賦楊花以人的品質,表現出詞人堅貞的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