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舜民
張舜民(生卒年不詳),字芸叟,號浮休居士,又號矴齋,祖籍邠州(今陝西邠縣)。英宗治平二年(1065)中進士,做襄樂令。後因做詩議論邊塞戰事被貶郴州(今湖南郴州市)。他南下時經過嶽陽,作《賣花聲》二首。今存詞四首。
賣花聲·題嶽陽樓
【原文】
木葉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斂芳顏①。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陽關》。
醉袖撫危欄,天淡雲閑,何人此路得生還?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②。
【注釋】
①斂芳顏:收斂容顏,肅敬的樣子。
②長安:此指汴京。
【譯文】
秋風裏萬木凋零,君山上落葉紛飛;洞庭湖水與長天一色,浩浩蕩蕩。歌女斟滿一杯酒,斂起笑容,要唱一曲送別歌。我不是當年王維在渭城送別西去的客人,請不要唱這曲令人悲傷的《陽關》。
酒醉後,手扶樓上的欄杆舉目遠望,天空清遠,白雲悠然。被貶的南行囚客有幾人能從這條路上生還呢?回望處,夕陽映紅了天邊,那裏應該是我離開的京都長安。
【鑒賞】
這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當時詞人因為妄論邊事被貶郴州,經過嶽陽樓時作此詞,道出了滿腹的落寞情懷。本詞在嶽陽樓題詞中頗負盛名。
上片寫景。開篇兩句寫洞庭葉落、水空迷蒙,景色淒涼、肅殺,是詞人心境的寫照。隨後幾句筆鋒一轉,引入正題,寫宴飲的情景。此時的詞人滿懷愁苦,哪裏還有心思飲酒,所以就算侍女們“十分斟酒”,詞人仍難以開懷。本是歡樂的場景,但氣氛悲涼。最後兩句一語雙關,有對自己的嘲諷,也含對朝廷的不滿,哀婉含蓄,感人至深。
下片抒情。“天淡雲閑”和上片的“空水漫漫”對應,意境蒼涼雄闊,空間感極強。這種景象正是詞人當時迷茫心境的外化,以景寫情,情景交融。“何人”一句是一個問句,突兀雄起,極有氣勢,把千古同仁共同的感慨抒發了出來,曆史感十足,同時也暗寄著詞人對現實的憤慨,哀怨之情溢於言表。最後兩句從白居易的《題嶽陽樓》中化出,含蓄深沉。
這首詞蒼涼淒婉,化用他人詩句而別出心裁,新奇巧妙,讓人歎服。